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对武汉米粉中毒事件要举一反三

2008/5/9 9:40:42 来源:长江日报
自5月2日武昌地区发生两起食用米粉中毒事件,导致13人中毒后,连日来,中毒事件接连发生,3日、4日两天,连发5起,36人出现腹痛、呕吐等中毒症状,5日,又发10起,发病者近百人(见长江日报5月3日、5月5日、5月6日报道)。
  中毒事件发生后,全市卫生以及食品安全等部门就紧急介入调查,事件正在向逐步明朗的方向发展。昨日,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对近日发生的8起米粉中毒事件的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认定为蜡样芽孢杆菌性食物中毒。
  事涉公共安全的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相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介入,体现的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就米粉中毒事件来讲,我们期望在认真查清真相的同时,亦能举一反三,看看在公共危机处理、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等方面,是否尚有提高的空间。
  通过目前的回应和介绍,我们惟一能肯定的就是米粉中毒的结果——蜡样芽孢杆菌性食物中毒,但这样的中毒是如何发生的?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是禁用防腐剂后米粉保质期缩短,气温升高细菌容易滋生,那为什么中毒又都集中在武昌地区?而且米粉生产自2004年起就禁用防腐剂,市民食用米粉的习惯应该不会突然改变,为什么偏偏今年会发生大面积中毒事件?如果这些关键问题得不到明确回答,自然无法有效平息市民心理的不安。
  其实无论哪个环节造成米粉含毒,这样的大面积中毒事件,都有可能提前得到防范。虽然米粉是武汉市民大量食用的食品,虽然监管部门已经知道禁用防腐剂后米粉的保质期会缩短,但我们至少看到,在米粉的流通和销售环节,缺乏必要的冷藏和保鲜措施,这一方面是米粉配送和销售商责任心不强,更重要的方面,则在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缺失。我们现在想知道,有关部门有没有对米粉生产、配送和销售环节进行日常的监控,如果监控了,为何我们在配送和销售环节看到的情况并不如意?
  就算长期监管是困难的,短期内的预警和防范,仍有可能将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气温突然升高,有关部门有没有想到对市民进行提醒?有没有安排对米粉加工厂和销售市场的突击检查?最初的中毒事件发生后,有没有意识到事态可能扩大,并采取相关措施?
  食品安全,人命关天。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市民,都有权利要求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受问题食品的侵害,都有权利要求获知充分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了解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和防范机制如何发挥作用,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怎样的管理和监督。市民难以知晓问题的确切来源,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又怎会有切实的安全感?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本月1日开始实施 ,破除在整个食品安全链条监管中的条块分割、信息不畅的痼疾,将整个调查过程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下,对公众的疑虑给予积极完整的解答,并对米粉生产配送销售环节进行及时透明的安全监管,当是市民期望的理想解决办法,如此才能及时缓解人们对于危机的恐惧,才能有效制止不必要的损失进一步扩大。
  我们期望并且相信,在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毒事件会有圆满解决,市民食品安全能够得到更完善和有效的保障。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