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食用菌创富 年入外汇3000万元

2010/12/22 17:29:58 来源:网友

    秋时节,走进中国食用菌之乡——平泉,食用菌棚到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菇香,成了一道令人称奇的风景,引来众多国内外专家、领导、创业者们考察和探秘。

    近年来,地处燕山深处的平泉县,立足有限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先后实现了规模扩张、产业升级、文化注入“三级跳”,创造出了无限财富和奇迹。目前,该县已成为华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闻名遐迩的“中国食用菌之乡”;已形成近20万人口参与的食用菌产业集群,被列入“中国产业集群品牌 50强”,并荣获“最具成长潜力奖”;食用菌产品远销美、日、韩、荷兰、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3000多万美元。

    规模扩张:做大一个产业,铺就一条富裕路

    “品质最好的香菇就产自得天独厚、青山绿水的平泉”。秋季的平泉,蘑菇丰收香飘远,菌农致富笑开颜。多年来一直收购上等香菇的日本客商说,为了收购到最好的花香菇,当初拿出3万元和当在农业部门一起组织“评选香菇”大赛,引导农民种出最优质的香菇来。

    说起平泉的食用菌,早在1985年,“敢吃螃蟹”的平泉人就开始在自家庭院里试种蘑菇。厚实的收入,让平泉一部分农民第一次感受到了“创业”的魅力和发家致富的冲动。从此,平泉人内心的创业与致富的冲动再也无法抵挡,一时间“庭院经济”火了起来。

    在“抓龙头就是拓市场,扶龙头就是阔基地”的工作思路引领下,该县食用菌发展迎来了新局面。森源公司、润隆公司、乾通公司、三棵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目前,全县已培育出食用菌龙头企业30家,总加工能力达5万吨,并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的产销机制,使菌农产出的10万吨鲜菇以“森源”、“润隆”、“乾岁”等品牌打入国内外市场,特别是森源公司投资80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2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新厂区,又实施了国家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工程,上了10条食用菌深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3万吨,年可创销售收入3亿元,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先进企业”,并通过了ISO9000、HACCP质量及卫生体系认证。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了食用菌产业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平泉培育了食用菌,食用菌成就了平泉。”如今,这个山区县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全国食(药)用菌行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等称号,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食用菌生产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建成11个食用菌专业乡镇、100多个专业村、5万余农户,年发展食用菌10000多万盘(袋),鲜品产量达10万吨,产值经营额10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1%。其中,滑子菇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5%、全国产量的50%,居全国首位。该县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菌产品集散地。

    产业富农拔“穷根”。素有“地无三尺平”之说的沙坨子乡安杖子村,昔日是个连照明电费都交不起的穷山村,现在93%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总量达300多万盘(袋),年创产值24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95%的农户有存款。安杖子村是平泉食用菌富民的一个缩影。

    产业升级:树立一个理念,成就一条产业链

    平泉决策者们在瞄准市场,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同时,发现一个致命问题,以锯未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每年要“吃”掉上亿公斤的木料。如何既要让食用菌产业“吃”饱,又要让绿水青山长存?该县从重视发展数量向重视建设质量转变,牢固树立一个生态理念,开始实施“生态式”科学发展食用菌计划。

    据介绍,随着食用菌规模的不断扩张,小庭院已经不适应食用菌的发展,开始将食用菌的发展从“小庭院”引向“大田野”,初步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并确立了“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品加工专业化、质量监督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服务保障社会化”之路,大幅度提高食用菌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同时,还提出“以生态化思维抓食用菌生产、以工业思维抓产业链延伸、以品牌化思维抓市场营销”的发展思路。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