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创业宝典 > 创业经验 > 正文

50只鸡孵出的亿万富翁--韩伟

2004/8/19 0:00:00 来源:七日财富 
2003年3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我们初次与韩伟见面,他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了。韩伟留给我们的印象很平易,全然没有叱咤风云的企业家锋芒。几天之后,在“中国企业家月度沙龙”上,当韩伟谈及生态农业,谈及他的集团正在致力于打造绿色产业链条时,人们感受到了他的豪情与气度。2000年,胡润的《福布斯》中国大陆“50名首富榜”,韩伟排在43名,这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韩伟,有人称他是“中国鸡王”。在此之前,韩伟一直在旅顺口的一个名叫东泥河的小山村默默耕耘,而他诺大的产业的经营是从50只蛋鸡开始的。

  六年前,韩伟的公司来了几个日本人,说是要跟他做生意。然而,这些日本人闭口不谈生意,而是到处看,鸡蛋、鸡毛、鸡粪,……凡是与鸡有关的,日本人都感兴趣。此举令韩伟觉得十分蹊跷。

  韩伟:他参观我们鸡场的时候,就是鸡蛋打开了以后。然后饲料,他再问很详细的问:这饲料的营养都是怎么搭配的?当然我们是有一些技术,我们是不会跟他讲的。但是他们的技术手段也是蛮厉害的,他就说:这个饲料不错。表扬了我们一番,拿一点走。这个给我们一点,我们看一看我们将来是不是也进口你这个饲料。然后这个鸡蛋呢,我们拿几个到宾馆里去吃。这么大的鸡场,一天生产几十吨、上百吨的鸡蛋,拿几个鸡蛋送给朋友嘛!

  尽管日本人的举止让韩伟感到奇怪,但是韩伟还是热情友好地接待了他们。第二年,这帮日本人又来了,还是到处转,还是不谈生意。就这样,连续三年,日本人年年都来烦韩伟,而韩伟也有点不耐烦了。

  韩伟:那么就是这样的考察和这样的访问,每年都要有一两次、两三次。那么连续三年,说心里话,到第三年的时候,我是真的不想接待他们了。我说我烦了。这些人怎么那么能忽悠!有兴趣、要进口,然后这个也要,那个也要,这个也参观,那个也参观。

  其实,日本人考察的真实意图,是在检测韩伟集团的“咯咯哒”鸡蛋的质量,这是韩伟未曾料到的。在经过历时三年的跟踪、近乎苛刻的检验之后,日本人允许“咯咯哒”进入日本市场了。韩伟为这事儿,着实兴奋了一阵子。此后,韩伟开始重视开拓海外市场,也时不常的忽悠别人到他的鸡场去看看。

  韩伟:我非常愿意请朋友到我们这里来参观。因为我介绍我是养鸡的,大家一定会联想:鸡场嘛!不就是盖几幢房子养鸡嘛!我说你们到我们这儿来看一看,这个鸡场绝不是盖几幢房子养鸡。它是一个非常尊重自然,非常尊重科学,这样一个生态养鸡场。我也一定来看。当我请一些朋友到山头去看的时候,我要向他们讲这就是躺在大地上的丰碑。

  韩伟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在旅顺口东泥河村的5个山头上,他搭建起一座特大鸡场,韩伟对自己所选鸡场的地理位置非常满意。为了永续经营,韩伟斥巨资买下了这5个山头。在别人眼里,韩伟算是有钱人了,而韩伟并不满足。

  韩伟:就现在也有很多朋友,我的很好的朋友都说:韩伟,充其量你不过就是一个土财主。当时我对这个土财主,说实在讲我没有任何反感。我觉得中国需要很多实实在在的,在从事土财主这样的一种经营的人。

  20年的打拼,韩伟积累了数亿财富,他说自己的成功主要是靠毅力。


  韩伟的家乡旅顺三涧堡镇,地属辽东半岛,是个美丽的地方。韩伟的母亲生了10个孩子,韩伟是最小的。在他的记忆里,难以抹去的是儿时生活的贫穷与无奈。

  韩伟:我们小的时候,就是谁家有做好吃的东西。我们就跑过去,跑过去当然吃了。回来就跟妈妈讲:谁家做什么好吃的。那么我们就要挨一顿揍。为什么?因为妈妈也很痛苦,就是说她没有办法给我们创造和给你做好东西吃。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那么时候我的哥哥、姐姐在生产队里工作,在我的记忆里从来就没有工作一年,在生产队里劳动一年,到了有收获的时候,每年年底要有一个分配,我们家里分配的都是一张红纸,就是赤字。就这一年到头粮食不够吃,到生产队里去借。钱不够花,到生产队里去支。那么一年都完全是在赤字里套。在我的记忆里,从来家里没有说,就是劳动一年最后有丰收的果实。

  说来你也许不信,韩伟的父亲是沈阳有名的大五金商,解放初,其父把所有的家产悉数上交,自食其力,成为普通的山村教师。虽然韩伟不曾经历过富裕生活,但对其父富有过的风光故事时有耳闻。

  韩伟:在沈阳做生意的时候,我们家是很富有的。你想在四几年我父亲上下班就坐轿车了。那个时候我们老百姓叫轿车不叫轿车,叫“小黑盖子”就是黑颜色的。大连土话黑颜色不叫“黑”叫黑就是“小黑盖子”,这个车他就是坐这种车上下班。那么到公司不叫到公司,叫到柜上。掌柜的嘛!

  也许是现实的贫困与曾有过的富裕反差太大,韩伟打小便不安分。几经周折,只有初中学历的韩伟以工代干,成为镇里的畜牧助理,他的工作是帮助镇里的乡亲养鸡、养猪。

  韩伟:在公社里工作,我就是负责畜牧业。养猪、养鸡。在推动农村养猪养鸡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因为不到二万人口这样一个公社,每年国家给的派购任务鸡蛋是一万二千斤。那么我就要为这一万二千斤鸡蛋的派购任务,忙碌十一个半月。这是一项政治任务。然后我在忙碌、跑、每天做报表。这月完成了多少?下个月又完成了多少?到最后终于在十一月,每年基本上都是在十一月中旬,能够完成。这个时候要扎一个彩车,到我们区政府去报绩,就是我们这个公社胜利的完成了这个年度生猪鲜蛋派购任务。现在回想起来蛮有意思。一万二千斤是我们目前这个鸡场里五分钟的产量。

  韩伟当畜牧助理时,曾得到一份资讯,当他得知发达国家的蛋鸡产蛋量比自己管的农户的鸡多好几倍时,天生不服输的韩伟决定下海,没想到除了妻子,家里所有的人都反对。

  韩伟:在这样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一个穷小子能够进到政府机关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多少人想进去啊!而你进去了又想出来,没有人可以理解。包括我的哥哥姐姐都反对我,他们说:你怎么可以呢?为了我辞职回家养鸡,我还和我的兄弟姐妹还吵了几架。就不行,你上你的班。兄弟媳妇有什么忙不过来,我们可以帮她的忙。

  韩伟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下海了,他和妻子买了50只蛋鸡,风风火火地办起了家庭养鸡场。当然,最初的几年很艰难。

  韩伟妻子:所以我们要办养鸡场心里自信还是多一些但是也担心好多东西也是摸不着头绪。

  韩伟:当时根本也不懂财务,我们也没有学过财务算。每天在算,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小两口晚上躺在被窝里,根本不是在睡觉,是拿着非常简易的小计算机在那儿算、算、算。算到最后了,说:“算了吧!鸡都叫了天也亮了,起来做饭吧!工作了。

  天道酬勤,在韩伟与妻子的盘算中,鸡场一天天扩大,没过几年就从最初的50只鸡发展到八千多只鸡的规模,转眼间到了1984年,迫于资金的压力与发展的需要,韩伟向银行贷款15万,成为东北第一个贷款的农民。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韩伟的做法现在要说起来

  韩伟:写一本书都是蛮有意思的。当时要把这个鸡养好,需要向银行贷款,需要举债,而且这个举债在当时可以说,当时农民对一万块钱、十万块钱,那简直是天文数字。开玩笑,怎么敢借这么多钱?

  严格的说,韩伟的第一桶金就是靠贷来的15万赚来的。他未曾料到的是,正在他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麻烦也跟着来了。

  韩伟:但是现在有的时候我在想,那个时候我的技术水平要达到今天,我的钱赚很多了。当时死亡率非常高,痛心啊!那鸡蹦一蹦、跳一跳就死了。那个死的鸡,说心里话,埋都没地方埋。一点办法没有。

  创业初期,韩伟最头疼的事就是给鸡治病,虽然镇子里有兽医,但镇子里的事情已经够他们忙了,韩伟的鸡闹病的时候,他们有时也顾不上。万般无奈之下,韩伟的妻子到北京的一所大学专门学习给鸡看病,回来之后,他们为了摸清鸡的习性,做了大量的工作。

  韩伟:然后这个时候,就是每天我们要把死的鸡全部进行剖剪,剪开看看到底是什么毛病?是营养代谢问题,还是病毒病,还是细菌病,是大肠杆菌还是沙门氏菌?进行分析。那么就这么久而久之的剖剪,久而久之的分析,慢慢增长了很多知识。

  近水识鱼性,靠山知鸟音。时间长了,韩伟只要听到鸡的叫声,闻到鸡的气味,就能够判断鸡是否有病。

  尽管韩伟在实践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养鸡本领,但不合理的养鸡环境,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鸡瘟的问题。在养鸡的头几个年头,韩伟对庭院养鸡的弊端深有体会.

  韩伟:因为什么呢?在乡村里人住在正房,然后小鸡在厢房。人和畜混住,这样一种环境你怎么去防病?你没有办法防。然后隔壁还在养鸡,在邻院还在养鸡,然后这么多地方都在养鸡,你家鸡安全了,他家鸡不安全。然后你把鸡的病治好了,他家鸡的病没有治好,相互就生成了一个恶性的生态链环境。这个环境不行。

  经过思考,韩伟把鸡场挪到了山头,在科学养鸡的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那时候开始,韩伟非常注重人才,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和科研人员在一起。

  韩伟与科研人员:

  “来,咱们来研究一下。看一下那个刘总呢?所有的原料要化验也是在这儿化验。都在这边化验。她现以在正在化验饲料里的盐份。刚才和小高说的那个事,就是现在咱们这个饲料,就是刚才测的那个含盐,含盐量。但是我们还要考虑水质的变化。如果盐份和正常盐份的差距,我们是不是要考虑饲料的盐?要给它降低下来。要找它那个含盐量的平衡。这个一定要研究。

  韩伟的家乡旅顺三涧堡镇,现在还算不上富裕,东泥河村还比较贫穷,在赶往韩伟集团的路上,我们看到”咯咯哒”鸡蛋的广告牌.周围荒凉的景致,与醒目的广告牌极不协调。韩伟告诉我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