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食品营销 > 营销知识 > 正文

海信:温情管理的受益者(3)

2012/2/2 15:43:00 来源:网友

 品牌之虞

  经过十多年积累,2008年海信正式开始做品牌。不过,做品牌,并不是海信的强项。中国公司做海外市场,更习惯于做贸易。海信走出去,先想了三个问题:做品牌还是做工厂?做中高端还是做低质低价?做产品还是做产业?最后海信认定了一句话:做高端虽然会哭着进去,但一定会笑着出来;而做低质低价,则会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

  “贸易做不大,市场主要被日韩以及当地企业控制,那么做贸易可能只有10%的市场空间,然后在这个空间中可能还要和中国公司竞争,再拿10%份额,到最后辛辛苦苦做海外,只有1%的份额。”刘斌说,很多中国公司就是为了取巧,选择做贸易、短线可能赚钱,但到现在也没有最终打开海外市场。

  但品牌也的确是个高地。

  在南非,海信在管理和产品上可能不输于三星这样的一线品牌,但在营销方面,差距就高下立现。一位南非当地的华侨是海信的用户,他忍不住抱怨:海信的产品还不错,可是他购物的感受不够好。

  刘斌承认这种差距的存在。早期海信的品牌宣传大多集中在产品,“在路口竖个广告牌,告诉你这个是什么公司,做了什么东西。这是典型的中国企业的思维模式。海信摆脱不了这种烙印。”当刘斌懂得品牌更应该传递一种态度和方式时,他又发现掣肘在于执行。有段时间海信希望能够表达智能生活的概念,“但可能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载体,而三星就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工具和媒体来表现。”他认为,中国品牌通过努力可以争取更多的空间。

  如今的高端市场中,三星市场份额有40%,海信达到23%。(作者:秦姗)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