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产业经济 > 水产品行业 > 正文

舟山渔业,如何名至实归?

2012/12/6 15:51:00 来源:网友

    舟山市是我国唯一一个群岛城市,海域面积广阔,沿海港湾众多,水质肥沃,渔场资源丰富,素有“东海鱼仓”、“中国渔都”之美称。渔业是舟山传统基础产业,舟山历来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也是浙江省乃至全国最早发展远洋渔业的地区。近年来,舟山远洋渔业发展呈现出“政策好、人心齐、干劲足”的良好势头,形成了以鱿钓生产为主体、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目前,全市已有农业部远洋渔业资格企业25家,拥有远洋渔船350艘,生产海域遍及三大洋。2011年,全市远洋渔业产量21万吨,产值21亿元。尤其是鱿钓产业在全国独树一帜,拥有生产船只300艘,产量约20万吨,约占全国的70%,是我国最大的鱿鱼捕捞生产基地、自捕鱿鱼输入口岸和全国鱿鱼的主要加工出口地区。鱿钓渔业已真正成为舟山的特色产业、渔民的致富产业和舟山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舟山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鱿钓第一市”。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2011年以来国际市场疲软,导致舟山渔业市场严重疲软,特别是以鱿钓为主产业的舟山鱿鱼由畅销品变成滞销品。因此,渔业内销市场开拓将取代传统的以出口为主的渔业发展模式,将营销的重点放在内销市场上。那么,舟山渔业面对内销市场到底该如何突破重围,走出瓶颈?真正实现名至实归?本报告通过分析舟山渔业现状,诊断舟山渔业短板,并结合舟山渔业企业品牌、品类、营销组合策略现状,得出舟山渔业面对巨大内销市场的路径,以此希望对舟山渔业及面对内销乏力的中国渔业行业起借鉴作用。

一.分析——舟山渔业现状

1.东海鱼仓 优势丧失

    舟山是我国两个以群岛建立的地级市之一,由1390个岛屿组成,分别占全国和全部岛屿数的五分之一。舟山拥有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有海岸线2447.87公里,占浙江省岛屿海岸线的51%,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称。

    2011年1~10月,舟山市以船舶为主的运输工具出口39.6亿美元,同比增长30.9%,占出口总值的49.3%。水产品出口6.1亿美元,同比增长2.5%,水产品出口虽然同比有小幅增长,但舟山鱿鱼出口受阻,产品滞销。

2.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舟山以舟山渔场而闻名,地处舟山渔场渔业经济圈核心地域,产品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舟山市水深在10米以上的深水港口资源有近40处,深水海岸线183.2公里,是我国中东部沿海建设大型深水港口的理想地区之一,为渔业经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但好景不长,现在的舟山渔业以及舟山渔场,昔日光景已不在。以舟山鱿鱼为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2011年以来国际鱿鱼市场严重疲软,舟山鱿鱼由畅销品变成滞销品。面对国内鱿鱼市场的现状以及舟山鱿鱼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转向内销的舟山鱿鱼该如何推广出去成了难题。

①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出口为导向

    舟山渔业经济当中,第二产业(渔工业和建筑业)的贡献最大,占比61.4%;其次是第一产业(渔业总产),占比33.3%;第三产业(渔流通和服务业)的占比最小,为5.3%。据原本品牌营销机构调研显示,在舟山渔业经济产值最高的第二产业中,主要以简单切割的冷冻水产品为主,大部分通过贸易订单出口外销。

②产量与产值并驾增长,量值比明显抬高

    2010年与2011年舟山渔业年生产量为131.2万吨、141.9万吨,总产值为94.05亿元、11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和19.8%。2010年,舟山渔业生产经济的产值与产量比为“0.72”,2011年为“0.79”,同比增加0.097%。数据说明,从2010年到2011年,舟山渔业经济整体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态势,不仅产量与产值在数量上得到了增加,产品附加值也在提升。

    2010年至2011年,舟山渔业经济之所以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2011年舟山加强了远洋渔业生产的投入,2011年舟山全市共投产远洋渔船350艘(其中新建投产渔船80艘),同比增加75艘;二是因为2011年舟山海水养殖遭受了“梅花”超强台风的严重影响,海产品生产规模急剧下降,由2010年13.42万吨下降到2011年的9.9万吨,供给减少,海产品价格上涨。

③远洋渔业驶入发展快车道,鱿钓产业方兴未艾

    远洋渔业是舟山渔业生产中产品附加值最高的产业,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2年,远洋渔业产量与产值比均超过了“1”,远远超过总产值与总产量之比,以及近海捕捞与海水养殖(2011年,舟山海水养殖因自然灾害的影响,量值比超过了“1”)。2011年,舟山远洋渔业正式驶入了发展快车道,两年间产值与产量不断增长,其投产的远洋渔船达350艘,占全国总数22%。舟山远洋渔业主要是以鱿钓产业为主,2011年舟山全年共捕捞远洋深海鱿鱼21万吨,几乎就是远洋渔业的总产量。舟山,已经成为了“中国鱿钓第一市”。

3.舟山鱿鱼 陷入尴尬

    从2010年开始,舟山鱿鱼产量开始迅猛增加。2010年鱿鱼产量为11万吨,2011年产量就达到21万吨,2012年预计年产鱿鱼30万吨,占据全国远洋鱿钓产业70%以上的份额。舟山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鱿鱼捕捞生产基地、自捕鱿鱼输入口岸和主要加工出口地。舟山鱿鱼迅速增长的背后,暴露出诸多问题:

①企业多,规模小

    舟山市有鱿鱼加工企业100多家,其中出口企业47家,年产品出口千吨以上的企业有15家。舟山鱿鱼为远洋捕捞的深海鱿鱼,以西南太平洋的秘鲁鱿鱼为主,其具有美味、健康、营养的三重产品价值。从形态上,鱿鱼可划分为:冻品、干品、休闲食品。冻品基本以简单切割为主,比如鱿鱼切片、鱿鱼头等等;干品以整条为主,需要繁琐的再加工;休闲食品口味单一,包装初级。

②出口受挫,价格崩盘

    舟山鱿鱼主要被作为加工原料,80%出口到欧洲和日本,国内市场很少见。2011年开始,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国际市场因素的持续影响,欧洲市场与日本市场开始萎缩,国际市场出口大幅减少,舟山鱿鱼价格直线下跌。国际鱿鱼市场上,2010年达到14000元一吨,最高达到16000元一吨,但如今采购价根据鱿鱼规格不同,一吨降至8000元到9000元,有的一吨甚至只有4000元至5000元,价格一路走低,正处于崩盘的边缘。受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2011年10月开始,舟山鱿鱼出口量萎缩很大,出口受阻,所有企业的鱿鱼加工量至少下降了三成。从2011年7月开始,鱿鱼加工出口就基本没有利润了,包括对欧盟的出口,甚至有的企业一直在亏损。

小结:

    舟山是我国的“东海鱼仓”、“中国渔都”,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舟山凭借丰富的产品资源与优越的地理优势,成就了中国第一渔场——舟山渔场,但目前却陷入发展停滞的困境。一方面,长期以来当地过渡消耗渔业资源,养殖捕捞都处于粗放状态,加之位于入海口,海洋受污染程度严重,舟山的渔业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另一方面,其渔业经济长期以来以出口为主,面对资源与出口环境恶化的影响,舟山渔业经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产品滞销情况严重。面对危机,为扭转颓势、巩固舟山渔业的经济地位,舟山市政府与企业意识到内销市场的重要性,通过举办鱿鱼产业大会、参加农博会等举措开始逐步开拓内销市场,提升舟山渔业产品的知名度。

二.诊断——舟山渔业短板

“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

    ——短板效应

    “短板效应”实际上指出了产业与企业的发展,是由短板决定的。近年来,有关舟山渔业的新闻几乎都是负面的,资源枯竭、海域污染、渔民破产、企业受困等等。那么,舟山渔业的短板究竟在哪里呢?

1.产业短板——资源枯竭,恶性竞争

    舟山渔场曾经盛极一时,造就了“东海鱼仓”、“中国渔都”的美誉。但如今,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舟山渔场正走向没落。据资料统计,我国四大海区,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曾经超过10万吨的种类有16种,如今只剩下8种,其中大黄鱼、海蜇等已几近绝迹。而全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也已陷入“无鱼”、“无渔”的困境,昔日世界闻名的舟山渔场正走向没落。

    在舟山沿海,许多小渔船不顾禁渔期擅自出海,使用拖网和帆张网等渔具大小通吃,对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另外,长江流域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流入海洋,加剧了海洋的污染,造成海水氮、磷等富营养化水平过高,水质下降,造成鱼类生存环境的极大恶化。舟山四大海产之一的大黄鱼几乎绝迹。近些年来,舟山地区的渔船不断升级,出海也越来越远,但收获依然越来越少,舟山渔业不可避免走向了凋零。产出下降,成本却在增加。1997年,海洋捕捞生产吨鱼的成本仅为2365元左右,2008年就达到了4770元,增长了一倍。效益下降后,渔民只能依靠多获取产量来维持收益,于是就加重了环境的恶化。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外商向企业施压,舟山水产品出口利润由于受外商严重挤压,2010年-2011年净利润率在2.5%的低位运行,与之前5-6%的利润率有较大回落。因此,许多企业获得出口订单,不顾及行业合理利润,故意压低价格,致使整个行业竞争秩序混乱,恶性竞争现象严重。

   舟山资源枯竭与恶性竞争的现象,实际上是由于舟山渔业产业无序发展导致的。产业没有进行可持续的规划,一味吃“老本”,透支资源;舟山鱿鱼过度依赖出口,致使出口与内销失衡,当鱿鱼企业面临出口困境的时候,无法通过内销渠道消化日益增加的生产规模,企业与企业为生存,难免厮杀在一起。目前的舟山渔业,已经走上了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