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健康生活 > 习俗文化 > 中国习俗 > 正文

莆田元宵习俗

2013/2/19 16:49:00 来源:网友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莆仙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精彩、最热闹的佳节。

古时,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汉代始,皇城规定于每年这天夜上大放花灯,与民同乐。因正月又称元月,夜与宵同义,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称作元宵。那时,村中25家立一社宫,100家成立“总社宫”,故各村元宵,多在社宫里举行后再在“总社宫”举行,叫做“总元宵”。莆田正月的元宵节,正是沿袭这一传统习俗的。

莆田的元宵节,不仅限于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有的村提前十来天,有的村则延长到正月底。闹元宵,既是劳动人民寓春祈秋报、纳福迎祥之意,又是他们在春耕前开展文娱活动的大好日子。

莆田闹元宵的节目,来自民间,丰富多彩。有五彩缤纷的彩灯游行,还有曲径通幽的“假山”;有古色古香的书画展览,也有雅俗共赏的诗谜竞猜;有“莆田一绝”的涵江区延宁社区延宁宫“叠蔗塔”(计划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也有巧夺天工的“摆斋菜”……各乡镇村落都上演莆仙戏“大棚”、演木偶戏、游灯、踩高跷、放焰火、舞龙、戏狮等,几乎通宵达旦。明代户部尚书仙游人郑纪曾写诗赞道:“最爱春光浮合月,好将福夜殿元宵。”

莆田的元宵节与全国各地不太相同,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

大游灯。在莆仙地区,人们谈到元宵时,总离不开灯节的话题。“正月里来闹元宵,家家户户挂工灯。”每逢正月十五晚,莆仙地区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许多村镇还举行彩灯游行,俗称为“大游灯”。游灯中各类彩灯琳琅满目、争奇斗艳。有龙灯、凤灯,有荷花灯、麒麟灯、月兔灯、鳌鱼灯,还有玉珠灯、琉璃灯等,灯上绘有人物、故事、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山水楼阁等图案。仙游枫亭镇大游灯最为壮观。游灯中,有走马灯、猜谜灯、塔灯、六角灯、蜈蚣灯、彩蓝灯、菜头灯等。

民间传说,菜头灯的出现始于宋代。在北宋年间,枫亭闹游灯,名扬京城,皇帝听说后,也为之动心,要亲自前往观灯。为迎圣驾,官府传令,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盏精致的花灯,以供元宵灯会之用。然而“富家一盏灯,举家抱头哭。”当时,家居学士街的一位木雕老艺人也因制灯之事发愁,他气得拿起萝卜往地上狠狠一摔。这时,他忽然想起,我何不用白萝卜制作一盏灯?于是他立即把白萝卜精雕细刻成一朵花,再配些树叶,点上猪油,就成一盏晶莹如玉的花灯了。从此,这种用白萝卜制成的灯,便成枫亭元宵节游灯中别具一格的花灯了,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跳棕轿”。在莆田元宵节期间不论山区或是沿海各村落,大多举行跳棕轿表演活动。跳棕轿即棕轿舞,是这个地区的一种民俗舞蹈。每对舞蹈者各抬一架高不到1米、宽30多厘米的竹制或木制四人小轿,排成好长的队伍在广场,沿街或庭院大坪上进行,表演时街、场院,燃起篝火,一队年轻力壮的男性表演者身着各色统一服装腰扎布带,个个英姿焕发,抬着棕轿、踏着节奏,绕着篝火游舞,人们一个接一个窜过火堆形成“8”字形穿梭跳跃。周而复始,直到火熄而止。

吃元宵。在莆田,家家户户有吃元宵吃“行傩仔”的风俗。“行傩仔”吃元宵是莆田民间敬神的一种风俗。在元宵之夜,村中家家堂上排香案,灯烛通明。当“行道”(即“行傩”的转音)的执事和福首择“福炉”绕境一周时,有的接入堂上,有的在大门口,焚香礼拜,烧贡银,放鞭炮,玩焰火,祈求合家平安,万事如意,俗叫“接行道”,正如莆田元宵竹枝词中《行傩》所云:“钲锣革鼓闹春声,里巷喧阗道路鸣。父老当头巫殿后,家家炽火礼神明”。后来“行傩”逐渐演化为乡人互相请吃增进友谊的一种民俗。据当地人讲“行傩”意即神所走的沿途路线。“行傩仔”是元宵夜接待亲朋好友作点心的食品。有用糯米粉搓实心和用糖作馅的两种,将它切成块状,这些汤丸糖果,象征着全家团团圆圆,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总元宵。在莆仙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元宵节,其宗教色彩较为浓厚。从正月初六至二十九日,各村社都按举行元宵节的时间(每社1天),人神共庆元宵佳节。在这期间有的宫庙还举行总元宵,如涵江鲤江庙、江口东岳观、头亭瑞云祖庙等许多宫庙都举行总元宵的风俗。总元宵,实际是文艺“出游”,热闹非凡。“出游”队伍中有马队、妆阁、彩旗队、伡鼓、十音八乐、弄龙戏狮等,从早上八时起,一直游到晚上十二点回宫庙。

“出游”节目中最值的一提的是“妆阁”游行。竹枝词中对出游“妆阁”的描绘,有声有色。《妆阁》云:“姣童巧扮翠珠围,宛似宫妃出禁闱。锦簇花团骑俊马,旌旗鼓吹壮声威。”“妆阁”,俗称“妆架”、“轿底”,多由童男、童女打扮,其妆扮人物多为群众所喜闻乐道的“梁祝”、“穆桂英挂帅”、“嫦娥奔月”、“水漫金山”等。早期是男扮女装的,是一种造型的民间表演艺术。“妆阁”游行时,伴以十番、八乐,静中有动,声色俱佳,观众格外喜爱。

莆田元宵竹枝词中有不少描述了闹元宵的盛况。如《元宵》云:“节到元宵兴倍生,普天人共乐升平。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它描述了元宵节上元祈福的盛事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繁华景象。《龙灯》云:“不羡池鱼变化神,浣纱截竹自成形。千家灯火当门滚,为献河图万象春。”莆田的龙灯,系削竹为骨,布幔为身,五彩斑斓,长十几丈。它腹点红烛(今用电灯),口吐浓烟,戏弄龙珠,沿街献瑞,俗称“弄龙”,人们喜爱它是献瑞之征。《观剧》云:“忽闻鼓吹与笙簧,引类同观锦绣妆。戏谑声音兼笑貌,珠喉韵啭和宫商。”元宵之夜,村村演戏,“戏鼓侵明发”,“儿女相携看市优”,“大半人多在戏场”(引文见邑人刘克庄诗词)。《观灯》云:“更深月色正当头,歌舞声中灯满楼。欲住欲行归去晚,春宵都是醉人游。”它描绘人们于元夕观灯时,在月色溶溶、花灯点点的灯月交辉下,游人如醉,流连忘归的情景。

元宵夜晚看新娘

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看新娘,大概可算是莆田一个与众不同的习俗。这风俗流行于莆田东部沿海一些地方,做法是:凡元宵节前一年嫁到本地来的新娘,都要于元宵夜打扮一番,浓装盛服,或坐于自己家的厅中或排坐在各里社的门前,让人们观看,是谓看新娘。在福建,一般说看新娘与闹新房连在一起,多是在新婚夜里进行,那主要在于增添热烈气氛。莆田和闽南一些地方把看新娘放在元宵夜,或说开头出于“补课”性质。这因为,有的人结婚时,邻居乡里人多忙于生产活动或出外谋生,未及时一睹新娘的丰采,特在元宵节夜晚让大家补看一次。莆田邻县仙游则放在正月初一。如今整个婚姻习俗都在变化中,这种元宵夜看薪娘的做法,也有了变化。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