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健康生活 > 习俗文化 > 中国习俗 > 正文

闽南端午节的习俗

2013/5/17 16:49:00 来源:食品科技网

端午节又称端阳、端节,泉州民间俗称为“五月节”,现在许多地方端午节成了“粽子节”,而在闽南过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外,还保留着一些独具闽南特色的民俗活动。

烧肉粽

烧肉粽是最正宗的闽南风味,端午节的应节食品。其特点就在于一个“烧”字,也就是非趁热吃不可。加料的烧肉粽里有板栗、红烧肉、虾干、香菇、干贝、花生、莲子、卤蛋等等。肉粽的糯米,是事先已炒过的。包好后的粽子要等开水煮沸时才下锅烧,煮好后拨开棕衣,香气扑鼻,粽子色泽红黄闪亮,味道香甜,油润不腻。

粽子

煎堆补天

农历五月初,正是南方梅雨季节,经常淫雨霏霏,难得放睛。民间传说是远古女娲补天时遗漏了一条缝,天空“漏了”所致,应设法予以弥补。因此,到了五月节这天,泉州人家家户户煎堆,用以敬奉神灵,目的是为了堵住裂缝的天。反映了惧怕久雨成灾,期盼夏季农作物有个好收成的心理。而端午节这一天,也往往是睛天,所以百姓益信煎“堆”确有补天之效。

挂“五瑞” 

闽南侨乡于端午节在大门、房门的门楣之上悬插五种植物,即榕枝、艾叶、菖蒲、柳枝和大蒜头,俗称“五瑞”。这些多为芳香科植物,能发出一定气味,可以杀菌并驱除蚊蝇。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悬蒲艾及桃枝于门,贴符及门帖。”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如今泉州赛龙舟仪式可谓别具一格。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龙舟竞渡。(〖夹注〗明·黄克晦(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克晦》)诗:乍采芙蓉制水衣,蒲觞复傍钓鱼矶。歌边百桨浮空转,镜里双龙夹浪飞。倚槕中流风澹荡,同桡极浦雨霏微。为承清宴耽佳赏,自怪猖狂醉不归。)”

续命缕和香袋

泉州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端午节时,还特用绸缎为小孩缝制鸟兽瓜果形状的“香袋仔”,内装香料及雄黄,让小孩挂于胸前,以驱除瘴气,有益健康。

用煮蛋汤水洗澡

泉州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端午节时,还特用绸缎为小孩缝制鸟兽瓜果形状的“香袋仔”,内装香料及雄黄,让小孩挂于胸前,以驱除瘴气,有益健康。

莆田端午习俗

莆田的端午节是按“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的程序进行,特别是初五。清晨,人们采集香草、菖蒲、石榴枝等“午时草”,中午将它们与鸡蛋一起煮,最后还要以煮蛋汤水洗澡,沐浴后换上夏令新装,每人再吃上两个鸡蛋,以图吉利。

水上捉鸭子

泉州端午节有个特别的习俗:“水上捉鸭子”,这个习俗在闽南一带还一直保留。“水上捉鸭子”的过程十分有趣,先在江河船上沿水面平行放一去皮的杉木,越长越佳,杉木上涂以油料,使之润滑;杉木尾端挂一长形小竹笼,内放一只活鸭;笼盖竖立一竹棍,使之能一拍即开。活动者保持身体平衡,从船上沿杉木小心翼翼行至尾端,拍开笼盖,活动者与活鸭均掉入江中,在游泳健儿的协助下,抓住活鸭,活鸭即作为活动奖品。在捉鸭子过程中,岸上观众千百人呐喊助威,欢声雷动。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