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健康生活 > 食品常识 > 保健功效 > 正文

艾草的保健功效

2013/6/7 15:27:00 来源:网友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自古以来,端午前后,民间就有将艾草和菖蒲捆扎在一起后悬挂于自家大门的习俗,以辟邪招福。

  古老的习俗也是季节使然,端午盛夏来临,蚊虫滋生,艾草气味强烈,能起驱虫作用。而在保健意识日趋强烈的今天,谈起艾草,人们更多地联想到——艾灸。

  艾草,这种已应用2000多年的常见草药,如何惠及现代人的身体,又是否有功效夸大之嫌?身体周刊记者对话沪上中医名家,在端午节前说说艾草那些事。

  端午插艾招百福

  《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苹就是陆生皤蒿,俗称艾草。从古至今,艾草不仅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还有“招百福”的吉祥意味。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本草纲目》如此描述艾草:艾叶,下面暗绿色,密布小腺点,稀被红色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红色绒毛;茎顶部叶全缘或3裂。头状花序陈设成复总状,总苞卵形,密被灰红色丝状茸毛;筒状小花带红色,外层雌性花,内层两性花。瘦果长圆形、无冠毛。花期7-10月。生长路边、草地、荒野等,散布于黑龙江、辽宁、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区。

  想来古时艾草如此常见,又因其气味特殊兼具药性,人们信手采来,便可用来治病保健。随着时间流转,艾草在劳动人民手中被发掘出更多的用途,“端午插艾”便是其一。

  晋代《风土志》中有“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的记载。彼时人们会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插或悬挂在门上。南朝梁宗檩的《刑楚岁时记》记载,在五月五日鸡未叫时,采集像人形的艾,收藏好以备灸病,非常灵验。当日采的艾作为门神,挂在门上,可避邪气,称作“艾虎”。菖蒲则象征除去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形,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古时的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

  散见于文献中的艾草辟邪之说比比皆是,端午插艾更实际的作用还是为了驱虫、防病。相传,古时的端午节也是“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从南北朝往后,历代都有对艾叶药用的记载。南朝陶弘景以为,“艾叶捣以灸百病。亦可止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甚良。”唐代甄权在《药性论》中谓:“艾叶止崩血、安胎、止腹痛。苦酒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元代朱震亨云:“艾,生寒熟温,生捣汁服可止血。”《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温中、逐冷、除湿。”时至今日,艾草的药用价值仍为中医所看重。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指着自己拍摄的艾草照片说,生的艾草,其叶片干燥,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上海比较少,端午节前后可能会有卖新鲜的艾草,基本也是从外地运过来的。”

  他说,作为常见的药品,艾含有较多的挥发油成分,例如,2-甲基丁醇、顺3-乙烯醛、1-辛烯-3-醇、4-松油烯醇、桃金娘醇、紫苏醇、樟脑、龙脑、甲基丁香油酚、橄榄烯等,除了挥发油,艾叶还含有黄酮类、萜类、桉叶烷类以及豆甾醇、油酸乙酯、苯亚甲基丁二酸等成分。这些挥发油具有一定的特殊气味,也正是这种气味是艾草能够驱虫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艾草的药用价值高,具有抗菌、平喘、利胆、止血等作用。

  艾灸治疗“现代病”

  如今,艾草最常被提及的用法就是艾灸。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借其温热、药物的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据推测,灸法起源于我国原始时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部帛书《经脉》中载有经脉病候的灸法治疗,是记述灸法最早的医学文献。

  战国时期的一些文献中常以艾灸法作譬喻,如《庄子》载,孔子劝说柳下跖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可推想春秋战国时期灸法已经颇为盛行。

  灸疗最初为人们所应用多在北方寒冷的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是劳动人民在使用火的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病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北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益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的记载。

  吴焕淦说,灸法能够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消瘀散结,拔毒泻热;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灸法应用范围广泛,其适应证以虚证、寒证、阴证为主,适用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不足之证。许多“现代病”都属于艾灸诊疗的范畴,例如颈椎病、膝盖酸痛等。

  从中医角度看,颈椎综合征属“骨痉”、“项强”、“痹症”等范畴,以实证为主,兼有虚证,治疗以补益肝肾、温经散寒、活血化淤为原则,取穴多以手足三阳经为主。

  膝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属中医“痹症”、“骨痹”等范畴。治疗应该以补肝益肾、活血化淤、祛风通络、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或利湿清热,通经止痛为原则,灸法多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穴及局部取穴。

  如今,艾灸形式多样,不仅限于医院治疗,家庭保健亦可行。吴焕淦说,一般情况下,病人前来治疗,一次疗程30至40分钟。医生为患者做过一次灸后,也会指导患者如何在家自我保健。虽然选穴比较难掌握,但一般家庭保健并不需要那么复杂,“哪里不舒服就灸哪里,时间无需过长,一个部位10分钟左右,灸时可小幅度画圈。不要将点燃的艾条太靠近皮肤。热度以适宜、舒适为好,不宜过烫。”

  表皮不热深处热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谓:“灸,灼也。”“灸”又称“灸焫”,本来是烧灼的意思。古代应用的灸法主要是这种烧灼灸法,后来发展为不烧灼皮肤的温热灸法。目前常用的灸法有艾柱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等。

  隔着皮肤,用艾灸刺激穴位时,热流如何在人体内传递?这就是“腧穴热敏化现象”,由于穴位对于艾热异常敏感,产生“小刺激大反应”,具有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以及酸、胀、压、痛、麻、冷等非热感觉的特性。对热敏化穴位施灸极易激发出感传,气至病所,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

  具体来讲,当医生以艾热在患者的热敏化的腧穴上悬灸时,患者会感觉表皮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处热,艾热直达皮下深层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患者不感到灼热,而是感觉舒适。而以相同的艾火,相同的距离,在非热敏化腧穴上施灸,就没有深透远传的现象,很短时间就会出现灼痛。

  当人体生病的时候,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的概率较高,而健康人群出现这种现象的概率较低。普查280名健康人群显示,腧穴热敏化出现率为5%~10%,而对支气管哮喘、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20多种疾病进行艾灸腧穴观察,腧穴热敏化出现率可达70%左右。寒证、湿证、淤证、虚证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疾病痊愈后,腧穴热敏化出现率下降到10%~15%。

  穴位为何会对艾热如此敏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主任医师余安胜解释说,中医认为,人体的奇经八脉都与内脏相关联,身体哪个内脏有疾病,必然在外部对应病痛,这就是“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而艾灸就像疾病探测器一样,可以探究身体究竟哪个地方出现了疾病。医生通过艾草燃烧时的药力和红外线刺激经络穴位,并通过腧穴敏感点的异常反应,来找到疾病的所在。

  那么,如何用现代医学解释这种现象?余安胜认为,热敏穴主要是取其红外发热特性,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当机体受到艾热刺激时,会产生血管扩散、代谢加快、神经兴奋、肌肉张力增加等现象,“打个比喻来说,一个堵塞的石油管道通过加热可以将油化开,从而疏通管道。中医上讲的疏通经络,也是这个道理。”

  艾草食疗与泡澡

       艾草不仅是一种药草,同时也可以食用。

  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春两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每年清明节,江浙一带,兴吃青团,这种绿油油、甜糯糯的团子,最早也是用艾草汁做的,只不过随着天然野生艾草越来越少,艾草价格越来越高,现在做青团大多开始用麦青,即麦子苗,或者青菜汁替代艾草。

  此外,“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都是民间常见的食谱。

  中国人向来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观念,但“食补”也要注意方式和限度,万事过犹不及。对于艾草“治百病”之誉,从古至今的医家颇多异议。

  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以多年用艾经验改正了此说:“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能取太阳真火,谨慎。可能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杂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灸……”

  至于艾叶是否有毒,亦有不同的见解。《今世中药学大辞典》记录,艾叶“有小毒”。吴焕淦说,艾草可用于食疗,艾辛、苦、温,可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可用于痛经、不孕、崩漏、妊娠下血等。

  民间有艾煮水或者煮鸡蛋可安胎的说法。吴焕淦说,艾的确有安胎的作用,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