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健康生活 > 健康指南 > 健康知识 > 正文

登革热发病原因

2014/9/9 10:40:00 来源:网友

  登革热病因概要:

  登革热的病因主要分为3大方面: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可使叮咬的伊蚊受感染;传播媒介,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病毒在伊蚊的唾液腺和神经组织中复制,通过唾液、口器机械传播给人;易感人群,人群对此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以儿童为主。

  登革热详细解释:

  致病机制:

  登革热病毒为B组虫媒病毒,归类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有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之中。登革病毒再复制至一定程度,再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体液中的抗登革病毒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

  病原学:

  登革病毒的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50纳米。髓核为单股线状核糖核酸(RNA)。在胞浆中RNA与蛋白质装配成20面体立体对称核衣壳。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各型都能引起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免疫保护不明显。本病毒实验动物范围不广,对高锰酸钾、龙胆紫、甲醛、乙醚敏感,54℃10分钟灭活。深低温下可长期保持感染力。

  流行病学:

  登革出血热多发生于流行区居民中,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最多病例为5~9岁,再依次为较年幼、年长的儿童和成人。

  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病人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6天内,在血中可检出登革病毒,可使叮咬的伊蚊受感染,此期传染性最强。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伊蚊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病毒经蚊的口器进入蚊体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伊蚊的唾液腺和神经组织中复制,在32℃时,8~10天其唾液腺中的病毒量最多,通过唾液、口器机械传播给人,传染期可长达174天。人被1~2只受染伊蚊叮咬后即可致病。

  3.易感人群:人群对此病毒普遍易感,首次暴发流行时,发病率可高达71.4%~97.6%。发病率的差异取决于被伊蚊叮咬的机会,但多以成人为主;反复流行后,成人多已获得免疫力,所以,此时发病又以儿童为主。

  登革热的解剖学的改变有:

  肝、肾、心和脑的退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粘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内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瘀斑中有广泛血管外溢血。脑部受损的患者中可见蛛网膜下腔灶性坏死出血,脑实质灶性出血,脑水肿及软化。重症患者可见肝小叶中央灶性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肺脓肿等。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