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食品百科 > 果蔬 > 正文

大乌泡

2015/7/16 15:46:00 来源:食品科技网

落叶灌木,高2--3米;小枝圆柱形,密被淡黄色绒毛状柔毛,老时脱落,无刺。大乌泡(学名:Rubus tsangorum Hand.-Mazz.)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落叶灌木,茎直立、具腺毛,叶互生,边缘锯齿,有叶柄;托叶与叶柄合生,不分裂,宿存,离生,较宽大,花两性,聚伞状花序、花萼;萼片直立或反折,果时宿存;花瓣稀缺,白色或红色;雄蕊多数,心皮多数,有时仅数枚,果实为由小核果集生于花托上而成聚合果,种子下垂,种皮膜质,花期4-5月,果期6-7月。产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生山坡、路旁、林缘或灌丛中,海拔500-3000米。果可生食;根供药用,有祛风、除湿、止呕、活血之效,又可提制栲胶;茎皮作造纸原料;种子可榨油。

植物形态

灌木,高达3米;茎粗,有黄色绒毛状柔毛和稀疏钩状小皮刺。单叶,近圆形,直径7-16厘米,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心形,上面有柔毛和密集的小凸起,下面密被黄灰色或黄色绒毛,沿叶脉有柔毛,边缘掌状7-9浅裂,顶生裂片不明显3裂,有不整齐粗锯齿,基部有掌状5出脉,网脉明显;叶柄长3-6厘米,密被黄色绒毛状柔毛和疏生小皮刺;托叶较宽,宽椭圆形或宽倒卵形,顶端梳齿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不再分裂。顶生狭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腋生花序为总状或花团集;总花梗、花梗和花萼密被黄色或黄白色绢状长柔毛;花梗长1-1.5厘米,稀较长;苞片宽大,形状似托叶,掌状条裂;花直径1.5-2.5厘米;萼片宽卵形,顶端渐尖,边缘有时稍具绒毛,通常外萼片较宽大,顶端掌状至羽状分裂,稀不分裂,内萼片较狭长,不分裂或分裂,在果期直立;花瓣倒卵形或匙形,白色,有爪;雄蕊多数,花丝宽扁,花药有少数长柔毛;雌蕊很多,子房无毛。果实球形,直径可达2厘米,红色;核有明显皱纹。花期4-6月,果期8-9月。

大乌泡

产地生境

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生于山坡及沟谷阴处灌木林内或林缘及路边,海拔可达42000-2500米左右。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果可食;全株及根入药,有清热、利湿、止血之效。

药用信息

【拉丁名】原植物大乌泡Rubus multibracteatus Levl.&Vant.

【别名】大红黄袍、乌袍

【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大乌泡Rubus multibracteatus Levl. et Vant.以根及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归经】苦、凉入脾、肝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血接骨。用于感冒发热、肠炎,痢疾,咯血,衄血,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贵州草药》)

【异名】倒生根、黄水泡、无刺乌泡、糖泡叶、马莓叶(《贵州草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大乌泡的根。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凉血,止血,接骨。治痢疾,腹泻,风湿痹痛,咳血,妇女倒经,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药方选录

①治痢疾:鲜大乌泡根皮三两,鲜龙芽草根二两,鲜白金条根一两。煎水服,每日三至四次,每次两小酒杯。

②治咳嗽带血,四肢无力:鲜大乌泡二两,鲜苦刺头一两,葵花杆心五钱。加水煎成浓汁,每日服四次,每次一茶杯。

③治倒经:大乌泡根、倒触伞根各一两,茅草根、金银花。藤各五钱。煎水兑红糖服,一日三次。

④治骨折(未破皮者):大乌泡根、野葡萄根皮、百尾参各等量。共捣烂,加酒炒热,先用手法将骨折复位,然后包上药,再上夹板,一日一换。用量视患处面积而定。(选方出《贵州草药》)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