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健康生活 > 习俗文化 > 中国习俗 > 正文

拗九节被定为孝老节 只有福建才过这个节

2016/3/7 13:59:00 来源:网友

    谈到节日,福州过节的习俗,若追本溯源,拗九节是必须要提到的,只因此节只有福建有,全国没得第二家。

   每年的农历正月廿九日,便是福州及闽北人民所过的拗九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这个充满感恩和爱意的节日,在2005年,被定为孝老节,成为福州全民尊敬孝顺老人的特殊日子。

   拗九源流远

   跟许多传统节日一样,拗九节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拗九节的习俗源于古代一个叫目连的人。

   据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讲述:目连的母亲生前悍恶,害别人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目连探监送食物给母亲,但均被看守的小鬼狱卒给吃掉了。后来,目连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

   后来福州出嫁女子正月廿九必送拗九粥回娘家,表示孝顺父母。后演变为尊敬老者,怀念故人,热粥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目连送拗九粥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方炳桂称,全国人民只有福州及闽北地区过这个节。

   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粥

   榕城存古风

   佛教故事中,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有一弟子叫目连。现实中,在四川射洪县绮川渡有目连故里,这二者显然不是同一人。目连故里还有唐圣僧目连故乡的石碑,据称曾获唐太宗李世民敕封。初唐诗人陈子昂曾作诗《题刘氏青堤墓》:“百里洪州望无涯,臻及唐初起圣家。目连慈渡镶恻远,刘氏香花玉女华。”刘青堤即传说中目连的母亲。

   目连的故事、目连戏都流传很广,方炳桂认为,福州人很可能是拿这个传说来解释这个节日也未可知。就是说,福州什么时候开始有拗九节,已不可考。但拗九节中最精华的“孝顺”思想却被福州人继承了下来。

   “传说故事也是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方炳桂说。

   古文献中关于拗九节多有记载,清叶梦君《孝粥》诗中说:“怀桔蒸梨意不同,一盂枣粟杂双方,年年报哺同乌鸟,此意榕城有古风。”可见福州传统习俗早有孝亲的风尚。

   现在,已婚女送拗九粥给父母的优秀传统被继承了下来,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文明的发展,还被发扬光大。2005年,拗九节被定为孝老节,引导全社会尊老敬老。

   每年的拗九节这一天,福州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就会在陈氏祠堂里摆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顺宴”:祠堂里里外外摆了上百张桌子,上千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端坐席上,一边悠闲聊天吃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戏台上闽剧的精彩表演;而村里年轻人忙里忙外,端菜送茶。这一拗九敬老节的宴席风俗,已从1984年延续至今年。

   甜粥怀故人

   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几乎都与一个独特的饮食习俗有关。而饮食又富含寓意。春节吃饺子,团团圆圆,拗九节要吃独特的拗九粥。这个粥不能是白米粥,必须是甜的。拗九节这天,福州人用糯米、红糖,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原料尽量是甜的。”方炳桂说,不光原料,还要加入红糖同煮至熟或烂,成粥即可食用。

   煮拗九粥有讲究,要经过四道工序,浸泡、蒸煮、加糖、搅拌。红糖板在糯米饭中全部溶解后,用饭勺轻轻搅拌,糯米饭颜色变红,即可关火。一碗浓情孝顺粥温情出锅。

   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在春最为佳节”,汉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设在春天。方炳桂说,孝顺里包含的是亲情,是血脉相连。福州人重视这个,每年拗九节连不少海外的游子都会回来。

   正月廿九,草长莺飞,将浓情熬制成粥,送给父母,少了份离别的苦痛,多了份世俗的洒脱。在外的游子也能记得家人的牵挂,有了这份情思,“只要把它埋在心中,天长地久也不会失落。”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