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食品技术 > 食品保鲜技术 > 正文

如何贮藏马铃薯

2016/5/23 17:09:00 来源:网友

      一、贮藏期间的化学和生理变化

  马铃薯收获时,块茎一般含有75%左右水份,在贮存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光照及空气条件要求很严格,如调节不当,分引起生理状态,化学成份的不良变化。

  贮藏期间马铃薯生理和化学成分在不断变化。随着温度、湿度、光线的变化,其呼吸强度相应产生变化,因呼吸作用可减少重量6.5-11%,如成熟不足,氮肥过多,单用氯化钾等则损失重量会更大。随温度变化,淀粉含量迅速下降,随着贮藏时间延长,淀粉含量逐渐减少,其它各种营养和化学成份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二、贮藏期间的损耗

  马铃薯在贮藏期间的损耗比较高,一般分为自然损耗比较高,一般分为自然损耗和废品两类。自然损耗是因为呼吸和蒸发而引起的水份和干物质的损失,合理调节贮藏条件可使自然损耗降到最低限度。废品则由腐烂、异常温度,缺氧和光照等造成,使块茎推动食用,加工和种用价值。要避免和减少废品发生,必经严防病原菌侵染,控制过高过低异常温度,调节湿度,空气和光照,防止腐伤热、冻害、缺氧窒息、失水等严重损害。

  三、贮藏的环境条件

  贮窖内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热、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和通风。

  热:贮存期热有四个来源包括:原有热(块茎自身原有的热量),呼吸热(块茎呼吸产生的热量),外来热(窖外空气流入窖内的热量)和土地热(从地下传导到土壤中的暖流)。其中土地热是贮窖利用的热量主要来源。

  温度:贮存与湿度至关密切,在-5℃条件下2小时受冻,4小时冻透,长期在0℃条件下芽生长力减弱,种薯适宜贮藏温度1-3℃产量最高。

  湿度:贮藏期温度变化安全范围在80-93%,最好控制在85-90%之间。湿度适当可减少自然损耗和利于块茎保鲜,过湿易促使块茎早发芽,形成须根降低食用和种用品质质量,过干则易造成块茎失水变软,皱缩失去饱满度。

  通风:可调节窖内空气流通,通入新鲜空气,增加氧气,排除积聚的二氧化碳,保证块茎呼吸,进而保证块茎的田间发芽和幼苗健壮。

  光:对种用薯贮藏虽然关系不大,但也有一些影响,贮存条件不好能创造一定光照条件,使表皮变绿,有一定抑制病菌侵染,抑制幼芽健长形成短壮芽,利于产量的提高。而加工商品薯则不宜光照,以免茄素增加而降低品质。

  四、贮藏期的管理

  入窖后严格实行科学管理,通过调控贮窖温、湿度、通风换气,倒窖等措施,防止病害,冻害造成的腐烂,不皱缩、不生芽、根据食用、加工、种用保证不同需要的优良品种。

  1、倒窖

  要经常检查窖温的变化和病害时发生情况确定,当堆中原来很低升到8℃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设法控制,如因病烂发热及时倒窖。当温度正常,堆中发现3-5%感染软腐病,10%以上感干腐病,3-4%以上冻烂时应即倒窖。倒窖时将感病及冻烂薯块全部挑净。在贮藏期间发现上述情况可倒窖1-2次。如果在入窖前经过一定时间晾晒通风,入窖时严格挑选,入窖后控制好温、湿度也可不必倒窖。

  2、温湿度的调控

  第一,窖的调控:原则上使窖温保持在1-3℃为宜。初入窖时注意防热,当窖外温度降到-5-10℃时堵上窖门,每天中午短时间通气,立春前在堆上和窖门和气眼上加放草或植物茎杆保温,以后天气转又要防止热气传入窖内。

  第二,堆温的调控:在窖内堆高一般在1.5-2m高以上,5m为宜,在窖深的1/2-1/3间,利于空气流通。入窖薯最好用网袋盛装,整齐摆放,留一定空隙。如果散堆则应在窖底挖十字型通风沟,宽深均以20cm为宜,铺上树条,留一定空隙,沟与窖壁相接,在堆内要插20cm直径的通气把,高出堆高30cm。

  第三,通过窖门气眼换气制窖内湿度。使窖内湿度保持在80-93%。主要是打春后堆上层块茎出现水珠的“出汗”现象,会促使病害发生蔓延,通过在堆上铺草或草帘子,即可解决出汗现象,又可保温。

  五、窖容量计算

  窖内块茎数量应与窖容量保持一定关系。当薯堆高度最大限度为窖深2/3时,可利用窖占窖容积的65%,一般每立方米块茎重为650-750公斤,块茎越大,单位容积重量越轻,反之则越重。只要测出窖容积就能计算出下窖容量。计算方法:窖总容积×(650×0.65)=适宜下窖量(公斤)

  如:窖长10米、宽5米、深4米时。

  适宜下窖量=(10×5×4)×(650×0.65)=84500公斤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