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马铃薯癌肿病

2016/5/25 14:57:00 来源:网友

  〔病原菌学名〕Synchytrium endobioticum (Schilb.) Percival  

  〔寄主作物〕马铃薯、番茄、龙葵等。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植株地下部分,薯块和匍匐茎上发生普遍。被害块茎的芽眼和匍匐茎,由于病菌刺激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小不一、形状不定、粗糙突起的肿瘤,状如花椰菜。受害薯块表面常龟裂。癌瘤组织前期黄白色,露出土表部分变为绿色,后期变黑褐色。组织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味,有褐色黏液物。贮藏期间病薯仍能发展,甚至造成烂窖。病薯变黑,发出恶臭味;经长时间煮沸不易变软,难以食用。 地上部受害,外观与健株差异不明显,但后期病株较健株高,保绿期限比健株长,分枝多,结浆果多。重病株的茎、叶、花均可受害而形成癌肿病变或畸形。 致病菌为内生集壶菌。病菌内寄生,不产生菌丝,营养菌体初为无胞壁裸露的原生质(变形体),后为具胞壁的单胞菌体。生殖生长阶段,单胞菌体转为休眠孢子囊堆。孢子囊堆近球形,内含4~9个孢子囊。孢子囊球形,锈褐色,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单鞭毛,球形至洋梨形。部分游动孢子交配成合子。合子状如游动孢子,双鞭毛,二者均可侵染寄主。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休眠孢子囊抗逆性极强,可在土中存活25~30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以后产生孢子囊,并刺激寄主细胞分裂和增生。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合子,进行重复侵染。 病菌在低温高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高、12~24℃温度条件下易于侵染。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偏酸性的地块易于发病。马铃薯品种间有抗性差异。  

  〔防治措施〕 (1)严格实行检疫。严禁病区种薯向外调运。 (2)选用抗病品种。云南的米拉品种表现高抗,各地可据情选用。 (3)合理安排轮作。选择粮谷作物轮作,消除隔年生马铃薯。重病地改种非茄科作物。 (4)加强栽培管理。避开低洼易涝地;施用腐熟无病肥料,增施磷钾肥;销毁病残株体。 (5)搞好药剂防治。应用15%粉锈宁,每667平方米用量400~500克。可采用:①药土盖种,播后以1:200药土覆盖种薯;②药水灌窝,于马铃薯出苗70%时,用1000倍液灌根;③药水喷雾,于出苗70%时喷一次,初蕾时一次,每667平方米用1500倍液60千克。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