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创业宝典 > 创业误区 > 正文

认清三个误区 这才是真正的头脑风暴

2016/7/4 16:55:00 来源:产品壹佰

  提到头脑风暴,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工作中或参加行业活动时,都经常使用头脑风暴这种形式。我在前两周也带队参加了一个运营头脑风暴的活动。头脑风暴的好处很明显,能在短时间内通过一群人的集思广益,会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办法。在活动中,我有幸和来自不同领域的运营人员在一起讨论。行业不同,大家的思维角度也不同,视角也不同,说真的拓宽了自己和团队的视野。

  但是有些同学会觉得头脑风暴热闹归热闹,结束之后却发现好像没有什么实际的收获。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是有几个误区大家容易忽视,才导致头脑风暴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头脑风暴有三个大家容易忽视的误区

  1、不是人越多越好,应该适当控制头脑风暴的人数

  有的同学误以为参与头脑风暴讨论的人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嘛”但事实上超过合理人数的讨论,会让整个过程变的很发散,效率极低;同时无法让所有人都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这个时候人数要进行控制,或者拆分成2-3个小组分组讨论。以我参加的这次活动为例:我们的项目在活动中比较受欢迎,吸引了不少陌生的小伙伴加入讨论。最初的一个小时,气氛很热烈,但是却明显感觉效率不高,个别组员没办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午饭后,我把大家分成两组,分开头脑风暴。两组讨论一样的议题,1个小时之后重新集合汇总讨论结果。分组讨论之后效率明显提高,每位组员充分参与。我们团队人数最多,同时也是最早完成主办方规定流程的团队。

  2、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缺乏明晰的讨论边界

  没有目标,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都会导致一种结果:讨论热热闹闹,结论洋洋洒洒,有用的却几乎没有。我认为头脑风暴的时间是有限的,很有必要将头脑风暴的目标具体化和颗粒化。一个过于庞大的目标,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的。同时也很容易让整个讨论偏题,最后收都收不回来。还是举自己的例子,我们在参加活动之前定的讨论目标是:如何为我们的产品快速获得老师和家长用户?我觉得目标还是太大,就和大家一起把目标缩小成“如何快速获得杭州的妈妈用户?如何快速获得了解升学政策的杭州老师用户?”这样更具体,大家讨论的方向更明确,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3、说到哪算哪,没有及时归纳总结

  有的头脑风暴没有安排人记录,主持人自己也high了,结果出现讨论了A,忘记了B,或者什么都说了,快结束了也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头脑风暴时一定要安排人员记录,主持人也千万要注意把控节奏,如果发现偏题太远要及时拉回来。另外讨论有了阶段性成果时,要进行适当总结归纳,并引导进行下一步讨论。

  除了上面几点,还应该注意

  1、简单扼要说明讨论的背景和现状,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头脑风暴一开始,主持人一定要说明本次讨论的背景——我们要讨论什么?为什么讨论这个?讨论之后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结论?讨论的目标的当前情况等等。可在开始之前花15分钟时间说明并解答组员的疑问。明确目标和相关情况,头脑风暴才可以更快“破冰”——进入状态。

  2、人员配比尽量适当

  参与的人员要尽可能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人数,二是岗位。前面说过人数不宜过多,5-8人为一个小组的上限,超过上限就拆分为多个小组。人员的岗位要尽可能多养化,运营、产品、开发尽可能参与,如果条件许可也可邀请活跃的用户,相关行业的人士参与。尽可能多样化,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背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才可以碰撞出更多不同的火花。

  3、节奏要适当控制,不要过度劳累

  我个人不认同一些公司采取的高强度“头脑风暴“,闭关1天1夜甚至更久。我觉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大脑进入疲惫状态,坐在那也是浪费时间。因此主持人要留意这一点,适当控制节奏,安排组员休息或是切换话题。保证整个团队的活跃。

  本文总结

  1 头脑风暴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要有清楚的讨论边界。什么是这次要讨论的,什么不是这次讨论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要怎么做。

  2、控制人数,5-8人一组最佳。人数过多,要及时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可以是同一个话题,也可以是不同话题,一定时间之后交换。参与的人员尽可能多样化

  3、必须记录,主持人要引导讨论的方向,不要偏题,及时归纳总结。不要让成员疲劳讨论,讨论节奏要适当控制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