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经营管理 > 企业文化 > 企业创新 > 正文

创新扶持政策治标不治本,企业增品种呼唤好土壤

2016/8/8 17:15:00 来源:人民日报

  企业当然欢迎创新扶持政策,但扶持政策往往治标不治本,比起一时的阳光雨露,企业更期待持续滋养的创新土壤

  采访过程中,企业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创新交给我们,但希望能给我们一个更良好的创新环境。”

  厨具行业也好,饮料行业也罢,多数消费品都处于完全竞争行业。在生存压力下,企业天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愿,也已积累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促进消费品工业新品研发,并不需要在企业身后督促,也不需要手把手地研究技术路线、引导研发方向。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有人能够帮他们砍掉挡在创新之路上的荆棘,让企业新品研发的步子迈得更大胆、更坚定。

  仿冒是最大的荆棘。产品创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仿冒则不必付出这些成本。更要命的是,仿冒品多数质量不高,还会拖累正品口碑。仿冒不除,企业进行新品研发的收益就会打折扣,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然而,企业自己对抵御仿冒往往力不从心——靠技术门槛挡住仿冒企业的情况毕竟是极少数,专利维权又常因成本高、难度大而举步维艰。

  打击仿冒还得依赖政府之手。“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这样的文件、提法不少,但落实得并不尽如人意。“双打”行动已开展多年,但仿冒顽疾却并未根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认真总结经验,尽快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要谨防打击假冒伪劣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加强市场监管”也不能是“一阵风”,而是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不必要的认证、评估、检测,也是企业自身无力砍断的荆棘。有企业向记者抱怨,1个月内经历各级各类执法部门产品质量抽检多达20余次,不仅影响生产进度,也增加企业成本。还有企业向记者反映,有时企业想创新一款产品,得先花上两三年拿到相关资质,还只能在一些标准、目录框死的小圈圈里寻找创新途径。

  消费品工业直接面向消费者,事关百姓健康安全,确实要绷紧质量这根弦。但质量监督程序是否可以优化精简?审批是否必须前置?至少,那些不见实效、走走过场的表面工程,应该坚决取消。

  总而言之,政府引导消费品工业多开发能满足消费升级趋势的新品种,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敢于去除不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性障碍。正如企业所说,企业当然欢迎创新扶持政策,但扶持政策往往治标不治本,比起一时的阳光雨露,企业更期待持续滋养的创新土壤。只要园丁多给创新土壤浇浇水、松松土,消费品花园里自会开遍品种繁多的美丽鲜花。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