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产业经济 > 豆制品行业 > 正文

生产标准不规范 六安加强豆制品市场治理

2016/8/11 14:52:00 来源:网友

 豆制品营养丰富,是城乡居民日常餐桌上的重要品种之一。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工艺制作的影响,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质量安全隐患较多。据这些小作坊经营者透露,他们的原料黄豆多为自行采购,生产全程只需自我把关。那么,如此生产出来的豆制品,很难保证它的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令人堪忧

   记者随市相关部门对六安城乡结合部的生产豆制品的小作坊进行明察暗访。在金安区城北乡八里滩附近的一家家庭式豆制品小作坊,记者看到生产车间里苍蝇飞舞,污水横流。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小作坊老板正在将刚刚压制好的豆腐、豆皮、香干进行精细加工或打包。据该小作坊负责人介绍,他们生产的豆制品很有市场,每天都能销售上百公斤的豆制品,工人也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生产场地也是租用当地的民房。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裕安区城南镇马家庵、马家台一带,这里可以说是生产豆制品的“基地”,有好几家生产豆浆、豆腐、豆皮等小作坊正在加紧作业。进入车间后,记者看到,大量装有豆浆、豆乳的不锈钢、塑料容器随意摆放,每家小作坊里的工人们都在忙碌,并没有戴任何卫生口罩和手套。

   记者在其中一家小作坊车间角落里看到,这里有不少压制豆腐的木盒,盒子上方都压有石块。此外,直接用小锅炉生产出来的热气通过管子在给豆浆加温煮熟,这些简易并无任何安全保障的工序,显得格外扎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的供货渠道直接是南门菜市场,而且生意还不错。

   生产标准不规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六安全市拥有生产豆制品作坊700多家,仅金安、裕安两区就有180余家豆制品作坊。其中,六安城区周边就有70余家豆腐作坊。主要分布在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大型批发市场、流动人口集散地和校园周边,呈现“多、小、散、乱、差”的特点。

   目前,豆制品小作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加工条件差。绝大多数都是租赁废旧厂房或违章建筑进行生产,由于受场地限制,原料区、加工区和成品区不分,生产与生活居所混用,容易交叉污染。且普遍存在生产设施简陋,没有配备基本的消毒、防鼠、防尘、防蝇等质量安全防范设施,环境卫生达不到安全生产的标准,不具备基本的食品安全保障条件。

   此外食品安全意识不强。豆制品小作坊以家庭式作坊为主,从业人员未接受过食品安全专业培训,食品安全意识差。同时,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进行上岗前健康体检,卫生习惯差,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生产管理不规范。豆制品小作坊的资金投入少,生产工艺简单,流程缺乏规范。生产过程控制措施不严,管理不善。没有生产标准,全凭从业经验,质量难以把控。

   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现象突出存在,导致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检验检测能力缺乏。普遍没有配备基本的检验设备,不具备自检能力,无法开展原料进厂、产品出厂等检验工作,出厂产品质量是否达到安全标准,纯靠“经验”、“感觉”,食品质量无法保障。

   加强治理刻不容缓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加强监管应刻不容缓。记者在采访中,很多市民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豆制品加工小作坊的专项整治,实行严格的豆制品市场准入。重点整治豆制品加工小作坊无证无照生产行为,食品经营户未按要求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建立进销台账等行为。对未取得相关证照从事生产的豆制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进行取缔。

   来自六安市物价部门的市政协委员李兆林,近几年一直从事关于六安豆制品生产安全隐患的调查。李兆林建议,从市场入手,政府应该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从生产环境进行强有效的长期市场监管,打掉不符合生产合格产品条件的黑作坊,对于违规使用添加剂的作坊要严厉惩处其负责人;可效仿西商集团的模式,尝试从政策等方面招商引资有能力的公司建设豆制品产业园,在产业园内集中建设原水处理、排放物环保处理设备、冷链储存和运输。引入小微经营户入园生产经营,统一集中质量管理,并以园区规模化批量采购优质大豆原材料,这样可以高效的进行产品质量监管措施。

   (来源:六安新闻网原标题:六安豆制品小作坊部分车间污水横流)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