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食品百科 > 水产品 > 正文

淡水石斑鱼

2016/9/20 15:18:00 来源:网友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为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1988年引入台湾,是台湾南部地区普遍的淡水养殖品种,1996年广东、江西养殖单位从台湾引入。1999年又引入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淡水石斑鱼其生长速度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而且外形美观、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既可以做为商品鱼,又可以作为观赏鱼种,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品种。一直以来来,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内水产工作者的重视,淡水石斑鱼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一种淡水养殖新品种。

在我国西部的岷江水系,长江支流等河流也有一种本土石斑,体型相对较小,成年体长18~~25CM左右,体重在100~~250g之间,由于其常年生活在淡水,以啃食附着在石壁上得浮游生物和昆虫水生幼虫为食而得名。其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其耐低氧、抗病力强,而且外形美观、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既可以做为商品鱼,又可以作为观赏鱼种。

淡水石斑鱼为热带鱼类,均在淡水中生长,也可在盐度为10‰以下海水中生长。其适温范围在25-30℃间,当水温下降至20℃时,摄食明显减少,水温下降至15℃时身体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间池水会降至15℃以下的地区不适合淡水石斑鱼生长。越冬期间淡水石斑鱼生长的水温在19℃以上。淡水石斑鱼为偏肉食性鱼类,鱼苗阶段,肉食性的特性强烈,主要以浮游动物为主。

淡水石斑鱼刚孵化的仔鱼全长为0.58-0.6厘米,群集在池底不停地运动,在水温26-28℃间,孵化后第6天卵黄囊消失,仔鱼游至中上水层,不再群集在池底,卵黄消失后的鱼苗,可投喂轮虫、枝角类等小型浮游动物,稍大后可投喂水蚯蚓,然后再以团状的鳗饲料驯饵,经过1个月的培育,体长达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养成。在台湾地区,夏季期间放养体长约10厘米的鱼苗下塘,经过6-8个月的养殖即可达到500克。其最大体重可达1200克。该院名优水产养殖实验基地1999年6月24日引进体长约10厘米鱼苗进行养殖试验,1999年12月24日测定,最大个体为375克,平均体重216克;在生长速度上,雄鱼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雌鱼,在混养方式上,混养量少(20尾/亩)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混养量多(150尾/亩);经测定,混养量少的体重平均315克,混养量多的体重平均为175克,相近1倍。

淡水石斑鱼一冬龄就可产卵。产卵习性与罗非鱼一样会在池塘底部挖许多产卵的巢穴。产卵一般在下午,产卵后主要由雌鱼守卫受精卵。雄鱼也会协同守卫,但随着胚胎发育,守卫行为愈来愈弱。卵为椭圆形,卵色呈黄暗绿色,不透明,粘性卵,卵分散排列在池底上,很少有重叠现象。体重140克的雌鱼每次产卵约为3000-4000粒,在水温26-29℃下受精卵经48小时可孵化出仔鱼。

淡水石斑鱼的平均含肉率为78.8%,肌肉中的水分含量为76.00%,粗蛋白为18.90%,粗脂肪为3.00%,粗灰分为1.73%。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15.74%(占鲜样),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的含量为6.88%,占氨基酸总量的40.60%。4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7.08%,占氨基酸总量的44.98%。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4.84;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为2.22。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34.09%,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65.91%,其中DHA含量丰富,占脂肪酸总量的6.95%。矿物质含量丰富。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淡水石斑鱼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优质淡水鱼类。

淡水石斑鱼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