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产业经济 > 水产品行业 > 正文

水产业滥用药物是监管缺位

2016/11/30 13:28:00 来源:网友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徐汉雄

从鱼苗放进去那一刻,鱼塘就要撒药,中间还要投放消毒药、抗生素,隔两个月还得增加改善水质的药。一年七八次的鱼药使用,一次就得撒下去30多箱。天津塘沽一家小鱼塘的养鱼过程,见证着鱼塘兽药失禁的现实。(11月29日《新京报》)

渔民不吃自己养的鱼,这不是传说,就摆在记者面前。近来,因北京超市的活鱼下架风波,引发水产品兽药残留的话题。这其实是个老问题。2006年,一些养殖户为降低养殖成本使用违禁药物,导致多宝鱼体内药物残留超标,给占全国1/3产量的烟台多宝鱼养殖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此后,在鱼苗场、超市等环节查出违规使用鱼药的情况,屡见不鲜。

因“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引起的水产品安全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国,为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2002年5月农业部就列出《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严禁使用毒害人体的药品。近年来,食药监部门加大了对违禁药物的抽查,并通报了一批案例。这次北京超市的活鱼下架,就是为了逃避检查,干脆不卖,以免查出问题受罚。


客观而言,鱼药的使用与农药一样,在生产中不可避免。为了应对病害,保住产量,无论是农户还是养殖户,都会借助药物。传统上,养殖与种植都是散户多,集中连片的大户少,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从没听过鱼还有检疫合格证”,渔民的困惑就是现实,对于小鱼塘,根本就检查不到它们身上来,教育指导也同样会缺位。鱼塘兽药失禁,原因在于监管失责。

鱼从鱼塘到水产品市场,要经过多次装卸和碰撞,掉鳞后的鱼容易发病死亡。为延长鱼类的生存时间,孔雀石绿溶液被用于各个环节的消毒保鲜。检查违禁药物,也就不能仅限于超市、酒店的鱼池,包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运输的车厢、鱼塘水体,都是严查的对象。

对经不起检查的鱼,绝不能让它白白溜走,超市下架不卖,干脆从运输、养殖的上游环节查起。唯有严加打击,才能减少违禁药物的使用,给食品安全多一份保障。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