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产业经济 > 农产品行业 > 正文

中国农产品供应进入结构性改革关键时期

2017/7/19 13:53:00 来源:中国医药报

 今年5月,河南开封市某地迎来蒜苔大丰收,但种植户司某的心情却如寒冬里阴沉的天,没有丝毫喜悦之情。市场严重供大于求,收购商压价,蒜苔1斤卖不到5角钱,人工费大于收购费,司某只能将蒜苔全部倒入河中。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述案例并不鲜见。“我国农产品供应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如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当前,已经到了化解矛盾的关键时刻。”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指出。

  毕克新是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八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上如上表示。他认为,必须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从主要满足消费者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农产品品质与需求脱节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日益受到政府重视。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都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部署。各地农业部门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努力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另一方面推进专项整治,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努力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介绍,目前全国蔬菜、畜禽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检测的合格率始终稳定在96%以上,今年上半年合格率达到97.6%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隐患仍然存在。”马爱国指出,目前种植业农药残留超标、养殖业非法添加、产地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在个别产品领域和环节上比较突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小而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加之社会诚信体系很不健全,容易出现知法犯法,违规用药等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品质低下、效益不高问题突出,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明显脱节。”与会专家认为,粗放式农业生产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屡屡牵动社会的神经,也让消费者购买时顾忌颇多。大量国人追捧国外奶粉、水果、米面等食品和农产品,与对国内产品质量不信任不无关联。

   “应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对此,马爱国提出了“五强化、五提升”的理念:强化标准引领,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强化绿色生产,提升农业科技和持续发展水平;强化适度制度经营,提升规范化生产的自觉性,发挥新兴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强化品牌创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化依法监管,提升全程监管能力,推动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食药监管部门加强对接。   “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已经成为民生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马爱国说。

   质量提升进入攻坚阶段   作为农产品大省的山东省,近年来实现了各级监管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信息化平台。“山东推出的首张韭菜地图,可精准查阅2.7万户,7.4万亩韭菜的生产情况和市场流向动态。”山东省副省长季缃绮表示,全程可追溯能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食品真实情况,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   据了解,2016年山东省粮食总产940亿斤,居全国第三位。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400多家,农产品出口额达1075亿元,占全国的1/4,并连续17年保持全国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其出口农产品检疫检验合格率更是稳定保持在99.95%以上。对所取得成绩,季缃绮归功于“标准、监管、品牌”。他介绍,近年来山东省始终将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强化“四个最严”的要求,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提高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水平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指出,目前我国已进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

   被称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尹成杰建议,积极推进农业结构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大力发展集约高效秩序的现代农业;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的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大力推进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严格规范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品生产及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入开展农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菌药的综合治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100-1=0’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山东省副省长季缃绮的对农产品质量的表述成为与会者的共识。(本报实习记者宿志红)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