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行业资料 > 产业经济 > 农产品行业 > 正文

毕节市“四抓四做”推动产业扶贫显实效

2017/8/2 14:49:00 来源:毕节试验区网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关键。近年来,毕节市以破除党委政府主导性过强、互动性不足等堵点,龙头企业需要平衡企业利润和农户利益关系等难点,合作组织社规模小、管理粗、资金缺、人才少等盲点,贫困农户依赖思想和重眼前利益过重等痛点为抓手,探索“四抓四做”产业扶贫新机制,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全市1个县17个贫困乡镇实现省级“减贫摘帽”,284个贫困村按国定标准出列,减少贫困人口23.02万人;2017年,力争实现产业脱贫4.8万户18.5万人。

一、党委政府“抓决策,做强服务”。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作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提供服务的主体作用,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做好决策,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合作社建设,为贫困农户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一是选准产业。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出重点发展打造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商品蔬菜、山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中药材、高山生态茶等“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区”,一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种(养)基地,一批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批发专业市场,一批农产品名优品牌正加快形成,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搭建平台。一方面,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园区承载基地、基地发展产业、产业带动农户。到2016年底,累计投入152.67亿元,发展市、县、乡级农业园区128个,覆盖贫困村312个,覆盖贫困人口5.05万户18万人,占贫困人口的比例近20%。另一方面,首期投资7000万元建成全省首个农业大数据基地,有效推进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技术措施在产前预测指导、产中过程管理、产后分析营销中的应用,确保农产品种得好、卖得好、管得好、服务好。所辖农业大数据中心成功入选农业部全国 “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及国家发改委农业大数据综合应用服务中心支撑单位。三是政策支持。在整合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的同时,市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申请农业部资金1000万元,撬动支农放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制定《农业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举措,采取以奖代补、优先争取和安排项目等方式扶持产业发展。特别是创新建立了苗木超市,整合特困群众大病医疗底垫周转资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贷款担保资金、风险兜底资金,制定产业套餐目录的“一市五金多套餐”产业扶贫模式,极大地满足群众不同发展愿望。

二、龙头企业“抓产品,做活市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为生产加工和市场经营的主体作用,引导龙头企业依托自身市场优势,联结贫困农户与市场,指导合作社和农户进行生产,促进农业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推进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一是突出主业。围绕“六大特色农业”,制定一个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一个以上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思路,推动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目前,1个国家级、85个省级、近220个市级龙头企业涉足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市场销售以及观光休闲等行业,企业资产总额达77.52亿元,年销售收入41.55亿元,辐射带动农户58.21万户,户均增收1672元。二是做响品牌。实施“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战略,挂牌成立“毕节市品牌创建推广中心”和“毕节市农产品市场营销中心”,创建了“乌蒙山宝·毕节珍好”,成为全省第一个农业区域公共品牌,评选出优质农特产品生产企业79家113个产品。特别是争取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15个,省著名商标44个、名牌产品7个,提升了毕节“品牌农业”形象。三是拓宽市场。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开设市外直销店、市内品牌连锁专营店,建立毕节与对口城市各大交易市场稳定的供应机制等形式,拓宽销售市场。同时,以淘宝、京东等电商为平台开设电子商务商铺,在网上开设电子交易平台,与毕节邮政局建立物流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网上宣传交易、网下销售配送”新模式,推动“农货出山”。

三、合作组织“抓联动,做优结构”。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贫困农户之间联合、互助的主体作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与市场有效地组织起来,壮大规模、规范管理,完善分配机制,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一是打造“多类型”。引导合作社从传统马铃薯、蔬菜、茶叶、经果林、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类型,向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深加工、种养结合、林下经济、劳务经济、农机服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文化娱乐、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等类型扩展,全市农民合作社涵盖各产业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各个环节。二是发展“联合社”。鼓励各合作社在生产上联合、产业间互补、区域内合作,不断做大、做强、做优。目前,有63个合作社组成11个联合社,注册资金3.97亿元,成为当前合作社抱团发展、共闯市场的一种新趋势。三是促进“全覆盖”。坚持贫困村“一村一社”的发展思路,以合作社的“大手”牵贫困户的“小手”,解决贫困群众单靠自身努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实现抱团脱贫致富。目前,全市969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965个建立在贫困村,平均1个贫困村达到2个合作社,90%以上的合作社成员是农民,其中,贫困户成员占20%。

四、贫困农户“抓参与,做好股东”。充分发挥贫困农户作为实现自身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通过推动贫困农户主动、积极参与产业扶贫,促进资源换租金、务工挣酬金、入股分红金,真正“输血”变“造血”,实现稳定脱贫。一是提高“技能水平”。每年开展3—5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不定期组织到东部沿海地区考察学习,拓展视野及拓宽思路;由各县(区)农牧局、培训机构等采取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劳动生产技能水平。2015-2016年度共培训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农民达3264人。二是注重“群众参与”。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贫困户、村支书+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村委会+农户(贫困户)等机制,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房屋财产、技术、劳动力、闲散资金入股到合作社,变为合作社股东。黔西县杨勇专业合作社所在村和周边6个村共531户2000余人将182.07公顷承包地全部入股合作社,群众参与经营,获取酬金、租金、股金。三是突出“利益分成”。制定《毕节市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工作方案》,对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积极参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获取利益分成的合作社纳入市级财政奖补范围。同时,明确以资产、资金等入股的群众利益分成比例,特别是探索建立“股本金提取还贷+利益分成”模式,最大限度保障以“特惠贷”等入股的贫困户利益;对以政府投入建设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厂房等固定资产作为股份,明确贫困户、非贫困户和村集体的利益分成比例。赫章县平山乡由扶贫或其他项目资金补助建设大棚,农户培训合格后,以零租金返包大棚,由公司统一提供苗木、肥料、技术指导及产品销售,效益由农户、公司和村支部分别按照50%、30%、20%比例进行分成,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群众三方共赢。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