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健康生活 > 养生攻略 > 秋季养生 > 正文

入秋高温不退,养生方式慢点变

2017/8/5 8:20:00 来源:江苏科技报

 立秋已过,末伏未去,近日来气温依然持续走高。“秋老虎”威力十足,肠胃不适、腹泻、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有增无减,中风、中暑病人占比有所增加。不少市民疑惑:以往讲究的立秋过后不食西瓜、少吹空调等养生方式是否还适应如今的高温天气呢?

  降温解暑,把握好度

  记者了解到,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根据河套地区的气候确立的。江苏所处江南地区的气候环境与河套地区稍有不同,但冷暖变化趋势一致,立秋后寒气会越来越重,养生注意事项应与长夏季节生活起居有所不同。然而今年“三伏天”共有40天,其中,“中伏”从7月27日开始,到8月15日结束,共计20天;“末伏”从8月16日开始,为10天。虽然立秋节气已到,但仍处在“末伏”内,且秋后还有一伏,因此防暑降温措施必不可少。

  南京淮海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医师王磊表示,针对入秋后的酷热天,养生应以降温解暑为主。入秋后白天虽然炎热,早晚寒气却渐盛,虚弱人群要谨防寒气侵体,即使是平时体质和抵抗力较好的人群,把握好降暑的“度”也十分关键。

  “这段时间暑气仍盛,开空调降温是完全正常的,当然空调温度可适当设置高一些,尤其是老年人,家里空调温度设置过低,室内外温差太大容易引起脑血管意外。”王磊告诉记者,使用空调最好每二、三小时换气通风一次,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高温天尽量减少外出,最好别外出晨练,可在太阳下山后散步,并注意少量多次,及时补充水分。

  王磊表示,有些男士晚上睡觉习惯赤膊,爱美女士喜欢穿热裤、短裙、凉鞋等,往年立秋后天气转凉会建议他们及时增衣物保暖,但今年天气炎热,如果自身体质条件允许的话,可适当延续,前提还是把握好分寸,如:空调环境下不建议赤膊和穿热裤、短裙等,要保护好敏感部位,如:肚脐、脚等,避免寒气由此侵入人体。

  在任何季节条件下,预防保健都比治疗更为重要,而增强自身体质是预防和抵抗疾病的关键因素。因此,王磊建议市民保持良好作息规律,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愉快心情,劳逸结合,勿过度劳累,充分休息。

  秋不食姜?秋瓜坏肚?

  “一年之内,秋不食姜”“秋瓜坏肚”这些有关秋天饮食的谚语一直困扰着很多人。秋天真的不能吃姜和瓜吗?

  “这两句民谚有一定的道理。”王磊解释,秋日气候干燥,燥气易伤肺,而生姜是辛辣食物,又属热性,过多进食辛温的生姜容易产生内热,日久会出现“上火”的症状,尤其是肺热、便秘人群更需要少食。此外,夏季人们食欲较差,会大量进食瓜果、冷饮等寒性食物以防暑降温,到了秋季很多人的脾胃会受到影响,使人体处于一种虚弱状态,身体抵抗力也降低。

  “秋不食姜,秋瓜坏肚的本意是提醒大家秋天吃姜和瓜类要适量,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吃,只要不过量,它们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王磊告诉记者,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吃,也不会是所有的人吃了西瓜都会引起腹泻,这与个人的体质有关。一般来说,吃秋瓜引起腹泻的人多为阳虚体质,所以这类人在秋季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寒热相宜”,切忌贪凉、贪食。

  高温之下,市民可以继续食用一些冰镇瓜果、冷饮等来解暑降温,但要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掌握好分寸,特别是对于有器质性消化道疾病或胃肠功能紊乱的人,如果凉性食物食用过度,极有可能引起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伤及脾胃。

  清热润燥为主,进补未当时

  入秋后,尽管有明显的昼夜温差,但白天仍然很热,所以,清热解暑食品不忙撤桌。一般来说,清热的食物能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因此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需要注意的是,秋季的清热和夏季有所不同,比如说夏季可以每天都喝绿豆汤,一天喝三次身体也正常,但入秋后,建议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减少次数。”王磊说。

  又如夏季的万能搭配——绿豆加百合可以暂且放置了,记者了解到,绿豆和百合都是性寒食物,酷暑时喝绿豆百合汤尚可,但过了立秋,对于脾胃虚寒者来说,两者结合就太凉了,可将绿豆与薏米组合,百合与银耳组合,清热解暑又不过分贪凉。

  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开始,但高温、较大的空气湿度、人们夏季过后的虚弱脾胃都不适合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一下子不能承受,反而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王磊建议,立秋后的日常饮食应食用一些润燥生津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银耳、大枣、赤小豆、蜂蜜等,也可适当吃些肉类,保持人体营养均衡。

  此外,由于立秋后空气中水分逐渐减少,市民应注意对抗燥气对肺的伤害,多补充水分,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香蕉、胡萝卜、莲藕、荸荠等亦可养血润燥,提高抗秋燥、防病的能力。

作者:江苏科技报记者 秦婷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