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健康生活 > 习俗文化 > 中国习俗 > 正文

立夏吃什么食物?这些立夏传统食物,你的家乡吃哪种?

2020/5/5 11:48:00 来源:食品科技网

“忽惊夏向明朝立,便恐春从此地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5月5日8时51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这一天在天文学上是告别春天、迎来夏日的转折点,标志着春季已经结束,夏季正式开始。立夏这一天。我国各地都有独特的食俗,那么,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呢?

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

立夏狗

在杭州余杭,乡间流传着“吃了立夏狗,东西南北走”的俗语,历来有逢立夏吃“立夏狗”的习俗。跟余杭交界的湖州、嘉兴一带,一样有这个习俗。

这只“狗”,是以米粉团为原料做成的一种米塑,人们会混合艾草、南瓜、紫薯等田野新鲜食材,将米粉团揉成不同颜色,并将其制成小狗的形状。如果去塘栖古镇玩,这个时候,还能买到当地阿婆做的立夏狗等各色米塑。

光饼

立夏饭

旧时立夏时节,宁波一带的乡下用五种颜色的豆子加上粳米煮成五色饭,也称立夏饭。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物资的丰富,南方很多家庭将五色豆子替换成豌豆、雷笋、蚕豆、苋菜、香菇丁、咸肉丁、胡萝卜等食材,寓意“五谷丰登”,颇具仪式感。俗话说“千补万补,不如立夏一补”,吃立夏饭同时也寄语人们希望一年到头身体健康。

立夏饼

过立夏,在余杭最好吃的,非立夏饼莫属。

一口一个的立夏饼,个头迷你,有豆沙、椒盐、百果三种口味,做法有点类似苏式月饼。

面皮分水油两层,用的全部是猪油;馅料一定要柔软,方便上了年纪的人入口。

外酥里嫩的立夏饼,必须用300℃的烤炉,短暂烘烤8-10分钟,才能有最佳口感,一般家庭,用烤箱是做不出来的。

夏坨子

立夏节这天吃立夏坨子,是湖南双峰代代相传的习俗。将米粉、调料加水在锅里充分搅拌,包上提前准备好的馅料,做成白白胖胖、圆圆滚滚的立夏坨子。“吃了立夏坨,石头都踩破”,意味着吃了它,能让人身体健康。

鸡蛋

立夏蛋

疰夏,又称苦夏,中医病名,类似于西医所称的夏季低热,是因素体虚弱、复感受暑热之气而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晕心烦、多汗纳呆,或有低热等为临床特征的季节性疾病。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

立夏尝新

镇江地方有"立夏尝八新"的食风。这"八新"就是樱桃、新笋、新茶、新麦、嫩蚕豆、杨花萝卜、鲥鱼和石首鱼(黄鱼)。其中鲥鱼最为名贵。头潮鲥鱼是送往朝廷的贡物,二潮鲥鱼被豪门富室弄去解馋,寻常人家尝鲜吃鲥鱼已是三潮过后的鲥鱼了。

无锡: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一有说是梅子、杏子、樱桃,也有说是梅子、樱桃、香椿头)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也有说是鲥鱼、银鱼、子鲚鱼)。

其中以尝地三鲜最为普遍。有的地方还有立夏吃霉豆腐的习俗,说吃了霉豆腐就不会倒霉。

常熟:常熟地方人们立夏尝新,食品丰盛,有"九荤十三素"的说法。"九荤"指鲥鱼、鲚鱼、咸鱼、咸蛋、海蛳、麋鸭、腌鲜、卤虾、樱桃肉和鲳鳊鱼。"十三素"指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像笋、蚕豆、茅针、豌豆、黄瓜、苣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

七家粥、七家茶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备了果品饼铒,在亲戚邻居之间,互相敬茶、馈赠,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绿豆粥

立夏果

立夏果,又称立夏粿,是江西弋阳一带立夏节气的特色食品。立夏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煮一大锅立夏粿,吃一整天。立夏粿是用米蒸熟后揉烂,搓成小团子,加入豆芽、豆干、虾皮、豌豆之类的食材一起煮成“立夏粿”,也叫立夏羹。相传吃立夏粿表示送春迎夏,品种越多就表示春收越丰富,喜庆有余。

光饼

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

锅边糊

福州人“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这天家家户户磨米成浆,煮鼎(锅)边糊、摊煎饼“做夏”,祈求风调雨顺、家身平安。大家还将鼎边糊馈赠左邻右舍,寄予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情谊。

摊粞

立夏日,以金花菜或枣子猪油和粞灼成之粉,谓“摊粞”,立夏食之,防病驱灾。上海人把面粉或米粉调成黏糊状再放入锅中煎熟或烤熟成饼讲做“煎饼”,而旧沪语中就讲做“摊饼”。

脚骨笋

立夏,宁波人通常会吃这种笋,叫“脚骨笋”。所谓“脚骨笋”,是宁波人特有的叫法,其实就是山上的乌笋。由于它细细长长,形同脚骨,便有了“脚骨笋”的叫法,还有了“立夏吃脚骨笋,一年脚骨健健过”的老话,吃了之后寓意整年“脚骨健”。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