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知识资料 > 健康生活 > 饮食指南 > 健康饮食 > 正文

回南天易“惹”湿上身,常吃6种祛湿食物,赶跑全身湿气

2022/3/30 16:46:00 来源:食品科技网

清明前后,雨纷纷,南方又开启了恼人的“回南天”模式。家里墙壁都是湿漉漉的,衣服也晾不干,因而有网友将回南天称作“伊芙·布德干·内库·莫德川”。人长时间待在这种环境,就会引得湿邪入体,导致湿气“超标”。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节一到,很多人就感觉全身酸困乏力、腹胀、睡不醒等。那么,如何平稳度过回南天,让自己舒适呢?不妨试试这6种祛湿食物,赶跑身上的湿气。

1、薏米

薏米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在祛湿方面卓有成效。《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益胃,清热补肺,去风渗湿”。不过,生薏米性偏寒,吃多了会伤脾,反而会影响祛湿效果。所以,中医炮制方法里把薏米用文火炒至表面泛黄、鼓起时取出,即可缓和生薏米的过偏之性,同时还能有效的温脾健胃。脾是消化湿气的重要器官,脾养好了,运水化湿的功能发挥出来了,自动把湿气祛的一干二净。

薏米

2、艾草

乡村普遍的艾草,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的效果。艾草也是一种很好吃的食物,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制成的,农村老一辈的人也经常做艾叶蛋,还有艾叶粑粑,只为了给身体除湿。

艾草

3、茯苓

茯苓是药食同源的佳品,常用于辅助治疗小便不利、水肿、呕逆、腹泻等病症,经常被制作茯苓饼,或熬汤制作药膳,比如茯苓粥、茯苓薏米汤、茯苓药酒等。

《神农本草经》主要记载了茯苓的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安神,二是可以祛湿。它的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中医认为,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称为四时神药,列为八珍之一,既可驱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

现代药理研究:茯苓中含有三萜羧酸、茯苓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有明显的保肝和抗肿瘤作用。除此之外,茯苓还是一种养颜佳品,可以磨粉制成美白面膜。

茯苓

4、白扁豆

白扁豆被称为“豆中之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白扁豆性温平,通利三焦,能升清降浊,消暑除湿,是补脾化湿的佳品。中医认为白扁豆具有健脾利水、和胃化湿、解毒消暑的功效,对脾虚湿盛、暑湿伤中、食欲不振、脾胃不和等症有较好的食疗效果。同时,白扁豆的营养价值也是极高的,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糖类、氨基酸、膳食纤维、酶类及矿物质钙、铁、磷等营养素。常食用白扁豆能够改善肠胃功能,减少便秘和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还可以促进人体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

需要注意的是,白扁豆含有一种有毒物质—凝集素,只有通过充分加热才能破坏这种毒素的毒性,所以白扁豆一定要煮熟了才能吃。生吃或食用未熟透的白扁豆都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此外,白扁豆一次也不能吃太多,容易气滞致腹胀腹痛。

5、芡实

芡实,又叫鸡米头,是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的种仁,同时也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被称为“水中人参”。芡实性平,味甘涩,有补益肾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作用,常用于脾虚泄泻、遗精、带下、白浊等症状,功能与莲子近似,但祛湿效果胜于莲子。

《本草求真》中记载:“芡实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泄泻腹痛可治;惟其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所以,芡实是一种非常好的祛湿天然中药。

芡实

6、赤小豆

赤小豆是可食用红豆中的一种,但大多用于药用,与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红豆统称为红豆,二者祛湿的效果不同。红豆虽有祛湿作用,但其强度不如赤小豆。

在中国药典2005版中记载,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主治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等症状。常吃赤小豆有助于体内淤积的津液排出。

赤小豆

祛湿还应做好3点:

1、关闭门窗

在回南天来临几日,最好要紧闭加重的窗户,以免潮气进入。为了保证房间内空气流通,可以打开风扇和空调的除湿功能。

另外,还可以再购买一些除湿剂、苏打粉、竹炭等物品,放在衣柜、书柜内,帮助吸附环境中的水分。而地面可以选择铺报纸或用盐水拖地,避免地面进入潮气。

2、睡前泡脚

每天晚上用艾叶泡脚,泡脚半个小时,水量保持在脚踝以上。艾叶具有很强的祛寒祛湿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让湿气排除体外。

3、多运动

不容易出汗和不爱运动的人,体内湿气都比较重,所以我们还是要通过多出汗的方式让湿气排出体外,是在不想运动的人可以选择饭后跟家人出来走走,每次走四十分钟,每天保持出汗,就会有利于湿气的排出。


责任编辑:Techoo-6
 推荐阅读

电脑版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1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