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入世后奶业优势在哪

2001/11/26 0:00:00 来源:中国农产品贸易网
入世后,国产奶粉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又无法和国际品牌的科技含量、营养成分、品牌价值等“综合竞争力”相抗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乳制品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回家大对我国的奶粉出口。

国内乳品企业纷纷重新定位,液态奶的竞争于是浮出水面。液态奶竞争的关键是谁拥有大量优质奶源,谁就有竞争优势,“奶源争夺战”由此引发。

9月底,上海光明乳业与山东德州天恩牧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鲜奶生产基地;5月,“光明”兼并了武汉海口乳品厂;在这之前,“光明”已经够并了外地6家乳品厂,目前正积极与达能公司洽谈广州公司的购并事宜。“光明”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购并企业既占领了当地市场,又控制了相应奶源。”

其实,想方设法控制奶源的乳品企业不只“光明”一家。伊利集团不仅在内蒙古与奶农建立“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范奶源基地,还在上海和北京的郊区寻找新基地;北京三元公司一方面在呼伦贝尔建立2个奶源基地,另一方面到深圳、厦门、福州等地寻找合作者;河北三鹿集团则南下广州……专家认为,奶源争夺战造就了“光明”、“伊利”、“三元”等一批“乳品寡头”。

中国乳品市场的前景确实诱人。目前,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2公斤,发达国家为258.3公斤,亚洲人均消费也超过40公斤,而我国仅为7.2公斤。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预测,未来5年,我国乳类产品消费将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液态奶,预计年增长率将达到10公斤,总产量达到1350万吨;到203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5公斤和4250万吨。由于原料奶保鲜运输成本较高,因此加入WTO后,洋品牌角逐中国乳品市场的主力军将是奶粉类产品。洋品牌与国产品牌在乳制品方面将呈现“错位竞争”格局。“奶源争夺战”白热化,正是中国乳品企业未雨绸缪的反映。

如果说奶粉和液态奶的错位竞争只是入世后洋品牌和过产品牌的“表象竞争”,那么更深层次的竞争将表现在国际竞争国内化??洋品牌将发挥其品牌价值,利用当地奶源和企业参与竞争。这种现象已初露端倪,“达能”参股“光明”,并允许后者使用其品牌;意大利“帕玛拉特”与“南京奶业”合作生产鲜奶……专家指出,中国的乳品企业要真正与国际同业“巨鄂”较量,仅靠争夺奶源是不够的,当务之急是组建“航空母舰”。上海光明年销售额22亿元,只占世界乳业排名第25位的新西兰乳品集团企业销售额的1/10;国内乳品企业的销售总额加起来也难与瑞士“雀巢”年销售133亿美元相比,实力相差悬殊。业内人士早有预言:5年后能存活下来的乳品企业将不到10家!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