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百事风波:以和为贵

2002/10/30 0:0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无论从引进外资角度,还是我们的企业改革角度,四川百事的纠纷都是一个经典的案例。但很遗憾,到目前为止,这尚是个反面典型。

不幸的是当事各方,而幸运的是更多关心改革开放,关注后WTO时代国内外企业如何发展的人们。一定意义上讲,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有参考和借鉴价值。对这一纠纷的全面探讨和深入剖析正是充分挖掘其中价值的最好方式。

中外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争夺企业控制权的现实伴随着合资企业现象的始终。事实上,不只是中外合资企业,“外外合资企业”乃至于所有股权在两个以上的企业,投资各方对控制权的争夺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资本的本性使然。而且,良性的控制权争夺会在企业中建立一种有效的制衡机制,将有利于企业更合理地决策和更稳健地发展。

所谓的“良性争夺”,应当首先指双方的争夺是在共同的规则平台上的理性争夺。倘若秉持的规则平台不同,双方便都无的放矢,争夺一定会使结果趋于恶化,自然更无理性可言了。

“良性争夺”还意味着各方所藉手段的合理性和争夺过程中的平和心态。过激的言行和借助不恰当的外力也无助于纠纷的解决。比如,泛国际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都不应当在这种争夺中出现。如果出现这种倾向,说得严重点,将给已为现实所接受的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浪潮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带来新的和不必要的课题。另一方面,合作的任何一方若无视“双赢”这个基本的前提和游戏规则,也必将为这个合作带来他不想看到的麻烦。

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安排他们的事业,我们高兴地看到许多为人类创造着共同财富的企业得以在局部市场危机中解脱;同样,伴随外资进入中国,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中国经济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不能否认其中充满着无数争夺,但我们仍然乐意看到这种局面。

回到百事纠纷上,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是双方各执一词,片面强调自己的理由。因为这必然会背离人们希望的方向。

无论双方的理由多么充分,如果一味地纠缠在无休止的纷争中,“双输”的最终结果都是可以想见的。百事失去了四川这一中国市场的“发动机”,进而将给自己在华经营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而合作中方也失去了借助国际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机会。

很高兴听说事情出现转机——尽管各方都有些矜持地不愿意表明更积极的态度,但这种博弈应该是良性的。关心此事的人们也有了期待,有期待才是好的。

希望看到纠纷最终得以通过合法的手段化解,并因此我们的投资环境更加完善,百事在中国的事业继续健康发展,在中国树立更优秀的企业及品牌形象,为中国百姓提供更好产品,为中国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还是中国那句老话,“和为贵”。(陈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