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从李经纬的陨落中反思些什么

2002/10/31 0:00:00 来源:检察日报
  10月24日《南方周末》报道了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李经纬的陨落轨迹。这位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18年的著名企业家因涉嫌贪污犯罪,被罢免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

李经纬是在产权的水域里触礁沉没的,因为他“不单想确保企业的控制权,他还想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剩余价值索取权,也就是股权安排”。李经纬是著名饮料品牌健力宝的创始人,但健力宝是个国有企业,它的“老板”是三水市政府。于是,在成功做大国企之后因经济利益问题而倒下的诸多企业家队伍中,很不幸地又增加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企业家为一个国企的成功做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政府给予应有的荣誉、激励、待遇和报酬,这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可操作性很强的事,其实不然。从激励的层面看,李经纬成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九届人大代表,这是他所获得的一种荣誉性的激励;而从利益分配层面看,麻烦就出来了。

在最近10年间,健力宝进行艰难的“股份制改造”。对于企业家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利益的再分配问题。于是,李经纬与三水市政府展开了漫长的“利益分配战”。其中在2000年,曾提出改制的两套方案,但最终都流产了,一个遭到市政府的反对,另一个是“几个头不同意”。

我国国企的改革,与十多年前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休克疗法”是一夜变成私有化,国企被廉价出售,原先的掌权者成了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于是一批新贵富豪由此诞生。而我国国企是从“放权让利”到“股份制改造”,在摸索中前进。李经纬逐步确立了企业控制权,掌握了财权、人事权和决策权。但是,缺乏激励与约束的控制权,缺乏监督的控制权,往往酝酿着灾难。以李经纬为代表的职业经理层,将“以个人利益最大化”当做了思想与行动的基准点。为什么一个国企的老总及其经理层不再把“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基点?那就是无规定、不明晰的利益分配问题,无情地困扰了国企的领导人。

今年7月,杭州市政府重奖中国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根生、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宗庆后、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各300万元,向社会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这样的举措,让我们看到了政府重视企业家的气度,同样也看到另一种无奈,那就是日常如何在企业家身上真正体现多劳多得。重奖这种激励机制毕竟不是正常的利益分配机制,其他还有诸多优秀的企业家没有得到奖励,他们怎么办?国有企业要想焕发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经理层的利益分配机制问题。让分配摆到桌面上,杜绝暗地里的收入,不能让资产通过“下水道”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好的机制、体制、制度能让坏的人变好,能让好的人变得更好,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对于国企来说,没有完备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多少企业家塌台都不奇怪。 (徐迅雷)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