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食盐,到底应不应该加碘?

2003/6/10 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自从我国实行全民食盐加碘以来,我国居民碘营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但也有一些人对全民食盐加碘持有不同观点,为让群众正确看待全民食盐加碘问题,现将我国全民食盐加碘及补碘量的一些相关知识介绍一下。

  碘缺乏会造成哪些危害?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有关联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单纯性聋哑、智力发育和生长发育损害、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
  为什么实行“食用盐加碘”?
  1.上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尿碘在50μg/L以上,人群中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甲状腺肿发生。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缺碘对人类最大危害不是甲状腺肿,而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发育落后,只有补足了碘才能确保婴幼儿的正常脑发育。
  2.碘缺乏病区中的病人需要补碘,病区中的“所谓非病人”(即没有明显症状的轻度缺碘人群)也受到程度不同的碘缺乏危害。因此在病区,无论是病人还是非病人都是碘缺乏的受害者,都要通过食用碘盐进行防治。
  3.根据1994年的统计结果,中国生活在缺碘地区的人口达7.2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0%,轻度缺碘或碘营养不足已波及所有省、市的所有人群。1995年的儿童碘营养调查结果表明:许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儿童尿碘也在100μg/L以下,甲状腺肿大率在5%以上。证明城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碘缺乏。目前公认标准为:人群尿碘水平在100μg/L以上,才能基本上消除碘缺乏危害。从这个全新的认识出发,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包括以前认为的非病区,实际上都是缺碘地区,因此需要补碘的范围已扩大到全国(高碘地区除外)。
  4.碘摄入量的安全范围很宽,即100-1000微克/日。现在我们每人每天可从碘盐中获得的碘约200微克,这个量即使对于不缺碘的个别人群也是绝对安全的。
  5.关于全民食盐加碘,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在它的声明中说:“碘盐中的碘量对于碘摄入量已经充足的人群来说,不会带来任何医学上的危险,我们坚决推荐:所有缺碘国家都要实施全民食盐加碘。”
  我国实行“全民食盐加碘”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许多专家严格论证后做出的决策,同时全民食盐加碘的实施也建立了一套监测-反馈-调整策略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可动态了解我国人群碘营养水平的变化情况,而且根据调查结果会不断调整加碘浓度和补碘策略,使我国人群碘营养状况处于最理想的水平。因此,人民群众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碘盐。
  当然我国实行“全民食盐加碘”也充分考虑到两部分人群是不能食用碘盐的,即:高碘地区的人群和因治疗甲状腺疾病而不宜食用碘盐的。我国对高碘地区是不供碘盐的,对于不宜食用碘盐的甲状腺疾病病人可凭医生证明到盐业部门指定的商店购买非碘盐。
  有多少国家实行全民补碘?
  全世界总共有129个国家存在缺碘问题。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一些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早就实行了食盐全部加碘。作为政府行为推广使用碘盐最早始于80年代瑞士、美国、奥地利等国。印度经过专家论证后于80年代末开始实行食盐全部加碘计划。1994年美洲国家在厄瓜多尔开会并发表了“基多宣言”,要求全美洲实施全民食盐加碘计划。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已实施全民补碘的国家有87个,其中美洲100%的国家已经实行全民食盐加碘。
  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也要补碘吗?
  也许有人认为富裕的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经常食用海盐和海鲜就不会缺碘,实际上海盐和普通海鲜(海带除外)含碘量很微,远远达不到人体正常的生理需碘量。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说海盐吧,海盐是用海水晒制而成的,虽然海水含碘比较丰富(相对于陆地淡水),但含碘还是很微的,只有十亿分之五十。晒盐时,当海水浓缩到一定程度时,氯化钠(食盐)就会首先结晶析出,直至食盐绝大部分都析出时,而这时卤水中的碘化物浓度还很低,远未达到结晶析出的浓度,因此当收盐时留在卤水中的碘又被放回到大海里,所以海盐含碘是很微的。经测定每公斤海盐只含一百至几百微克碘,如果按成人每天基本需碘量150微克计算,以成人每天吃10克盐计,每天可从海盐中摄入的碘只有1-3微克,远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况且其他山区人民以前也同样食用海盐,地甲病病情却如此严重,这也说明只食海盐是不能防治碘缺乏病的。
  再说海鲜。海鲜是指鱼、虾、蟹、贝等海产食品。海产食品比陆产食品含碘丰富,这是肯定的,但也不是很高。据我国《食物成分表》载,每1000克海鱼含碘200微克左右,每天至少吃750克才能保证人体正常需碘量(150微克),这种食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完全做不到的,况且几乎没有一个家庭天天吃海鲜,因此认为有时吃海鲜就不缺碘也是不对的。
  另外富裕的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几乎所有居民都饮用自来水,而自来水经测定含碘量是很微的,只有5μg/L左右。同时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多是冲积平原、水网地带。这些地区的土壤大都是从遥远的地方和山区“搬”来,即江河从上游夹带下来的泥沙沉积而成。更何况这些地区常年雨水丰富,这些泥沙原来所含的碘化物都被河水漂洗干净,流到大海里去了,这样经过长年反复冲洗的泥土肯定是缺碘的。因此,在这种土地上生长的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也是缺碘的。
  根据卫生部门于1996年全省碘盐供应前用PPS抽样法在广东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碘营养抽样调查,结果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平均为12.45%。未供碘盐地区的尿碘中位数只有70.7μg/L。新生儿脐带血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为>5mU/L的新生儿占10.25%。此结果表明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存在碘摄入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补碘是必要的。
  根据碘缺乏病区划分标准,只要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大于5%、人群尿碘中位数<100μg/L即可判断该地区为缺碘地区,对照上述调查结果,证实大部分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均属于轻度缺碘,个别地区为中度缺碘;当然个别地方和特殊人群是否不缺碘还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
  我们现在补碘过量了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每天最佳的碘摄入量为150-299μg,最理想的尿碘水平为100-199μg/L。我省1997、1999、2000、2002年的尿碘水平分别为159.3μg/L、185.8μg/L、250μg/L、184.5μg/L,从历年监测结果看,我省的碘营养处于比较理想的水平。但为什么1997-1999年之间我国有些省份的尿碘水平超过300μg/L呢?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省份除了实行全民补碘外,还对缺碘地区的重点人群(如婴幼儿、学生等)推广碘油丸强化补碘的措施造成的(广东基本上没实施这项强化补碘措施),后经全国碘缺乏病监测发现这些问题后,即立刻禁止在碘盐比较落实地区实行强化补碘,并于2000年下半年加碘盐浓度从50mg/kg下调为35mg/kg。从医学角度看,一个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即使每天摄入1000微克的碘都是安全的,因为机体对摄入碘的利用有一个特点,当甲状腺摄取自己所需的足够碘以后,多余的碘就会从尿中排出,故摄入的碘多时,几乎大部分排出体外了,即“多吃多排,少吃少排”。虽然人体摄碘量的安全范围较大,但是还是要注重科学补碘,我门并不提倡每天都摄入过量的碘。因为碘对人体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只要满足生理需要就可以了。因此,我认为现在实行的加碘浓度和措施不会造成碘过量的问题,群众没必要对食用碘盐的安全性有所顾虑。
  全民食盐加碘后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上升了吗?
  食盐加碘对甲状腺疾病有何影响呢?1995年起实施全民食盐加碘后,碘性甲亢的发生通常在投服碘盐后的1-2年后,发病的高峰是在服用碘盐后第2-3年,发病率可增加0.3-3倍,而后开始下降,大约3-4后回落至加碘前的水平。
  但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个适碘地区(即不缺碘地区)服用碘盐后并不会发生碘性甲亢,证明了碘性甲亢只发生在缺碘地区。换言之,一个地区实施碘盐后,一旦发生碘性甲亢,则从另一侧面证明该地区有碘缺乏的公共卫生问题。就是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博导滕卫平所做的调查也同样表明:“全民食盐加碘最终不能导致甲亢和亚临床甲亢患病率的显著增加,碘摄入量的增加并不是甲亢发病率上升的唯一原因”。而上海在轻度缺碘地区所做的调查表明:甲亢发病率从加碘前的11.8/10万人年(1994年)加碘后上升至22.2/10万人年(1996年),约升高了2倍。而在实施碘盐防治多年的老病区在全民食盐加碘后,碘性甲亢并未上升,说明了人群已经适应了碘摄入量的逐渐增加,而刚刚实施碘盐防治的新病区发生了碘性甲亢的流行。
  虽然全民食盐加碘后,甲亢有上升趋势,但病情较轻。何况甲亢的诊治受人们生活水平、医疗保健水平和地理区域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大、离婚率上升和下岗所致精神焦虑亦是诱发甲亢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全民食盐加碘和碘性甲亢的问题,因为防治碘缺乏病特别是纠正影响儿童身心发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碘致甲亢与此相比微不足道,当然我们也不会忽视对甲亢人群的保护。
  为了预防和控制碘致甲亢的危害,我们不但于2000年下半年调整碘盐加碘浓度,从原来50mg/kg下调至35mg/kg。根据2002年卫生部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会议精神,即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国家现有盐碘浓度范围内,各省可根据本地人群碘营养水平制定适合本省的食盐加碘浓度;结合我省去年第四次碘缺乏病监测和2002年重点人群碘营养调查结果,今年我省许多地区已将盐碘浓度再次进行适当的下调。另外,协调盐业部门增设了821个无碘盐销售点,以满足特定人群对非加碘食盐的需要。(钟文 作者为广东省疾病控制中心主管医师)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