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绿色食品是个筐,稀里哗啦往里装。

2004/3/22 0:00:00 来源: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记者郭峰

“绿色食品”该打假了!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的一项议案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要对泛滥的“绿色食品”打假,并严格规范市场准入制度。

“绿色食品是个筐,稀里哗啦往里装。”人大代表说,这样做不仅破坏绿色食品的声誉,更是对消费者的欺诈。如果对绿色食品市场疏于管理,将无法取信于民,给绿色食品扩大市场留下后患。

●绿色食品是否真“绿”

记者近日走访了杭城超市、菜场、食品商店,标称“绿色食品”的还真不少。大米、食油、酒、牛奶、豆制品等食品的包装上都能发现绿色食品的圆形标志。蔬菜、茶叶、农产品柜台,打着绿色环保招牌的就更多。到底孰真孰假,真叫人难辨。在市中心一大型超市看到,同样是品牌鸡蛋,但贴有绿色食品小标签的鸡蛋价格就要比普通鸡蛋贵上一倍。一瓶普通食用油卖30多元,一瓶有绿色食品标志的花生油标价近80元。“绿色”不“绿色”,在价格上的体现十分明显。

绿色食品可信度有多少,这是许多消费者怀疑的问题。据了解,取得绿色食品称号须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真正的绿色食品必须具备几大条件:产地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无工业企业的直接污染,大气、土壤、水源的质量均符合规定标准;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不能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包装材料的选用、产品流通媒介等要具备完全无污染条件等。

关注绿色食品市场,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鱼龙混杂已是不争的事实。前段时间有调查发现,近八成的绿色食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普通消费者缺乏鉴别能力,一些厂家擅自在食品包装上加印绿色食品字样,以增加卖点。有的厂家偷梁换柱、投机取巧,仅申报了一个产品却把“绿色食品”挂到多个产品上。还有一种情况更隐蔽,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权一般为3年时间,期满后需重新申报审核,不少厂家依然故我,超期使用。

●绿色专柜门庭冷落

“标有绿色食品的大米,并不比其他大米卖得快。”近江华联超市的一位营业员这样说。在这个卖场,大约有五六个大米的品牌,有一家黑龙江产的大米打有绿色食品标志,大米的价格也相差不多。营业员说:“买米的顾客一般都不问是不是绿色食品,只要米模样好就卖得快。”记者又随机采访了几名顾客。普遍反映对绿色食品知之不多,“是不是没用农药的就是绿色食品”,“是不是绿色蔬菜才是绿色食品”等等,对绿色食品标志、期限如何识别都不了解。一位大妈说,现在市场上绿色蔬菜、环保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称号五花八门,我们实在搞不清相信哪个是好。记者近日在东山弄农贸市场看到,与外面的摊位相比,一旁打着绿色农产品旗号的配送店显得门庭冷落,一位退休工人说,绿色产品好是好,但价格贵了,经常买就有点吃不消。前段时间已有一些绿色生鲜专卖店难以为继,关门歇业。

●绿色称号亟须规范

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审批下来的绿色标志的数目总共近3000个,绿色食品年产量达1500万吨,仅占食物商品量市场份额的3%,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个份额仍有很大差距。目前有1/3的美国人购买绿色有机食品,83%的消费者考虑购买。

买青菜要挑有虫眼的,大米不能买太白净的……这是大家对付良莠不齐食品的无奈之举,也是人们对“绿色食品”最浅显的认识。另一方面,正表明绿色消费其实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当年“真皮”标志刚出台时,市场上皮包皮衣无论是否是真皮均贴上了“真皮”标志,一时间“真皮产品”泛滥,也让消费者对“真皮”标志失去了信心。如今绿色食品也正面临这一信誉危机,只是食品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实在是重要的多。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