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乳品生奶收购标准再起争议

2004/12/21 11:26:35 来源:壹食品中国网
“本来应在制成品中抽检的致病菌项目,怎么落在没经任何加工的生奶上呢?”正当中国乳业界还为“禁鲜令”吵得沸沸扬扬时,有关生奶收购的《鲜乳卫生标准》中的部分条款也引起了奶牛养殖行业的争论。业内表示,该标准从5月执行至今,广东等地的企业都没有实施,行业内大部分企业仍执行原来的GB6914《生鲜牛乳收购标准》。该条款的可操作性值得探讨。   
  记者从广东省奶牛协会获悉,业内对该标准争议最大的是对鲜乳的微生物指标要求。记者从《鲜乳卫生标准》表3看到,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一栏的要求是“不得检出”。 
  广东省奶牛协会秘书长、高级畜牧师林树斌指出:“世界各国奶牛养殖业在收购生奶时,都没有对致病菌一项有任何要求。”据了解,生奶一般含有致病菌约10种,而依据细菌培育时间,每份待检测样品的每一项菌种约需要5至7天。一位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告诉记者,鲜奶保鲜时间极短,“如果按标准执行,7天后才加工通过检测的牛奶,这些牛奶早就变臭了!” 
  林树斌指出,乳品加工企业在对生奶的加工过程中,有一关键的程序就是对生奶里的致病菌进行消毒和灭菌。因此,业界通用的做法是,致病菌的检测放在制成品一项,而非放在生奶项目上。 
  与此同时,生奶菌落总数的具体指标也受到业界关注。在新标准中,生奶菌落总数一项要求每克低于50万单位。新标准中对此解释,该标准的条款是通过引用包括GB6914《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在内等文件的条款。然而,令企业困惑的是,原有的标准是将菌落总数分为4级,第一级生奶要求每克含有低于50万单位的菌落总数,最差的第四级奶则要求每克生奶中菌落总数在200至400万之间。“新标准的菌落总数一刀切的做法过于苛刻,让企业难以执行”。 
  对此,参与制订该标准的卫生部有关人士指出,新标准是从源头上更严格地要求生奶的质量,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如果企业有任何意见,可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汇总后再向国家反映。”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