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乳业麻烦不断 质量不容乐观

2004/12/30 17:19:01 来源:中国质量报

    今年我国乳品行业整体上虽然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部分地区供大于求的苗头已经显现,乳品行业毛利率急速下降对行业产品质量的稳定非常不利。无论是淡季还是旺季,价格战硝烟几乎弥漫整个2004年,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奶比水贱”的惊呼声接连不断,各品牌中大包装产品平均降价15%~30%,尤其是个别品牌的常温奶(UHT奶)最高降幅甚至高达50%左右,售价直逼甚至跌破成本底线。

    分析人士表示,正常情况下乳品企业的纯利润不应该低于8%,而现在行业的平均利润不到5%。从2003年的销售情况看,两家常温奶大户的利润均不容乐观,蒙牛销售额接近50亿,利润只有1.3个亿,利润率2.6%,伊利股份的利润率也只有3%。

    与此相应的却是奶业原料不断飞涨。数据显示,生产牛奶必需的原料白糖涨幅达30%多,成品包装用的片材涨幅达55%,奶牛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价格由去年的1200元/吨上涨到1600元/吨,麦皮由1000元/吨上涨到1400元/吨。继法国达能、美国卡夫、通用磨房优诺之后,意大利帕玛拉特和荷兰菲仕兰等跨国乳业巨头也不堪重负相继退出中国市场。

除影响产品质量稳定的价格因素外,2004年的中国乳业遇到的烦恼还不止这些。

    今年4月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被曝光后,奶制品的蛋白质含量引起各方重视。但据有关专家介绍,影响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的残留超标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一项对北方市场的检测调查结果显示,在近800份乳品采样中,抗生素残留超标居不合格项目第一位,其次才是汞和铅超标。

    有关资料显示,正因为抗生素对人体的严重危害,美国FDA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对食品的抗生素含量做了规定,不允许生产及出售抗生素含量超标(大于5ppb)的乳制品,此后发达国家纷纷立法控制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

    在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前,农业部于当年9月发布了《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的行业标准,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对生鲜牛乳的卫生指标要求除汞、滴滴涕、六六六外,又增加了砷、铅、铬、硝酸盐、亚硝酸盐、黄曲霉素、马拉硫磷、倍硫磷、甲胺磷等11项指标,其中明确规定“抗生素不得检出”,但遗憾的是至今这个标准仍然只是行业推荐性标准。

    乳制品的质量链很长,从奶牛的育种、饲养、牧场管理,到生奶运输、工厂原料验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验证,再到配送、销售直至客户终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将导致终端产品的质量瑕疵甚至事故。这对于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与监管,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目前我国乳品消费发展已经到了升级阶段,人们的需求从‘有奶喝’逐步转变为‘喝好奶’,要安全、新鲜、营养三者兼顾。”光明乳业掌门人王佳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仅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求,更是把握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需要。

    有关资料显示,在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乳品市场上只有几家巨头存在,行业集中度很高,而我国目前仍有1500家左右大大小小的乳品企业。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2003年度乳业市场数据,伊利、光明、三元和蒙牛总共只占有4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表明还有很大的集中空间。

新一轮以科技为主导的乳业大洗牌在即,在1500家企业中,谁能在竞争的硝烟中弹剑高歌笑傲江湖?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