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三元乳品涨价 奶市无人跟风

2005/1/11 10:43:28 来源:市场报

    中国的乳业市场竞争激烈,利润越来越薄,逼迫企业不得不在打“价格战”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成本,关注利润。三元牛奶从2005年1月1日起涨价了。作为中国奶业多年来的首次涨价,消费者怎么看?能否波及其它乳品企业?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涨价,三元市场份额缩小

    近日,记者在北京几家超市里看到,此次涨价的三元牛奶除酸奶和屋型奶没涨价外,其它三元奶均已调价。对北京市民影响最直接的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购买的这种只能保存3-5天的袋装奶,原本卖0.95元的三元加钙奶现在卖到了1元,原本卖1元的三元纯鲜奶卖到了1.15元,因为涨价的幅度从0.05元—0.15元不等,所以很多年轻的消费者并不在意。据记者了解,很多40岁以下的消费者,平时工作比较繁忙,虽然天天喝牛奶,但大都是到超市把牛奶成箱搬回家,买的时候很少注意价格。记者在北京方庄家乐福随机采访的顾客中,竟然有一半以上还不知道牛奶涨价的消息。

    三元牛奶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但由于它是北京品牌,价格便宜,是很多收入不高,又有喝奶习惯的北京人的首选。这次涨价,对平时精打细算,习惯购买袋装奶的消费者影响很大。一些退休老人月收入不过几百元,但由于身体需要,每天都会到超市或牛奶批发站购买当天的新奶。虽然仅仅涨了几分钱,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没想到的支出。加之伊利、蒙牛等品牌牛奶口感醇厚,似乎更受消费者欢迎。这样三元牛奶的涨价使前面提到的两个品牌的销量有所上升,一些社区的牛奶批发点因此减少了三元牛奶的进货数量。

涨价,三元难扛低价大旗

   “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这是三元牛奶公司内部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的态度。尽管三元方面称,近年来乳品行业的原料奶、包装材料、人工、运输等费用全部上调造成的成本增加,以及不久前的“禁鲜令”所带来的压力是这次涨价的主要原因,但联想到三元2003年9月上市后频繁出现的业绩警报与去年的业绩亏损及紧急换帅,不难看出这次涨价背后的无奈。

    三元创建以来凭借本地品牌的优势,以低价抢占了北京市场80%的份额。但三元近两年来的持续亏损使这个数字缩水到了50%左右,被同业戏称为“要市场不要利润”的经营方式受到了挑战。而这个50%其实也并非准确数字,因为这一说法出自三元股份单方。据知情人透露,三元一直以来都是固守北京市场,虽然已在呼伦贝尔拥有奶源,但生产依然是北京为主,而在北京生产奶制品的成本太高了,加上公司一些投资失败集中在去年爆发,虽是几分钱的涨价,但对于亏损的三元而言,仍可以借此获得很大一部分资金。有数据表明,三元每天的袋奶销量大致在90万袋左右,按每袋0.05元的涨幅推算,三元一年下来将比往年多进账1642万元。

    在业内,有人用“不设防的城市”来形容北京乳业市场没有地方保护。对于北京这样的大市场,外埠品牌都是倾斜对待的。投入很大,也不惜采取许多价格措施,如买二送一,甚至买一送一。即使从新鲜奶市场来看,北京地区仍在伊利与蒙牛的销售半径之内。在这样的竞争中,三元股份曾经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再。如:地处北京,成本居高难下是明摆着的。一方面土地、原材料、环保等,以及奶源建设投入大;另一方面人工成本几乎要高于某些竞争对手两倍以上。三元奶的涨价是不得已而为之。三元有誓把“新鲜奶”卖过“常温奶”的气概,但市场是否买账还需拭目以待。

涨价,乳业竞争更趋理性

    尽管三元信誓旦旦“乳品市场非涨不可”,一些媒体也作出了“乳品行业价格整体上浮”的预测。但记者日前电话采访了几家著名乳品企业以及业内专家,发现他们众口一词说的都是“不涨”。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宋理事长认为,三元的涨价仅仅是他们一家企业的行为,并不代表整个行业的动向,并建议记者采访消费者和相关企业。光明的公关部主任龚妍奇告诉记者,“我们至今为止没有接到任何涨价的通知”。而且肯定地说“光明的所有老品种牛奶都不会涨价”,但她透露,“光明将会在新的一年推出一些新品种”。蒙牛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原奶在冬天产量下降,两节期间市场需求增加,价格会有波动是十分正常的”。但他表示自己公司有奶业基地和原材料储备,所以不会涨价。伊利公司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也赞同三元牛奶涨价是该公司的个体行为。并表示,“目前伊利上市公司盈利状况良好,不需通过涨价提高盈利水平”。话是这么说,但记者在采访中也感到其他企业是希望三元牛奶涨价的。蒙牛公司的有关人士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说:“三元牛奶涨价使乳品行业见到了一线曙光”。这说明了中国乳业这几年在困难中生存的现状。

    总结几位业内人士的观点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元牛奶的涨价不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影响。但中国的乳业市场竞争激烈,利润越来越薄的现状,逼迫企业不得不在打“价格战”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成本,关注利润。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