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专家:谁企图搞跨健力宝?

2005/3/10 10:04:37 来源:新浪网

    三水区政府一再辩解自己接管的理由之一是担心新的投资方和张海一样搞资本运作。亦有分析揣测:“三水政府在饱偿了张海团队入主健力宝以来的苦果之后,对来历不明的外来投资者尤为过敏,可谓当年仓促转制落下的后遗症。”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同样是在为三水方面少数人开脱。过去张海的“资本运作”与现在林氏等少数经销商搞体外循环的“资本运作”前后如出一辙,三水方面抨击前者却支持后者,说明其事实上不是厌恶“资本运作”,确切的说应该是厌恶“外部人运作”。而如果由“内部人”来搞这个“资本运作”,三水方面当然就会举双手赞成,因为只要“内部人”的利益得到体现,不管怎么运作怎么折腾都不是三水方面所关心的。

    而与此同时,新投资者的运气却没那么好,为了这宗实业投资真金白银掏了过亿资金,还被三水方面来回刁难。汇中天恒李志达一方在收购三水健力宝遇政府接管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后又斥巨资接手负债累累的健力宝足球俱乐部,应足以证明其作为实业家的理想和胸怀,此举甚获深圳市政府的赞许。但在三水这些都行不通,同样的事情拿到三水,判断标准看来就要变样。日前又有媒体报道,三水健力宝足球基地再次拒绝了健力宝足球俱乐部进驻,可见三水方面爱憎不分的利益取向——健力宝品牌声誉和真正的实业投资都不是三水方面少数人的至爱。

    如此,真正的长期投资者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三水区政府及其背后的少数利益团体主操“资本运作”,看来“资本运作”较之于实业投资的诱惑和魅力也就在这里。不过对于2002年以后健力宝而言,前者实在太多,而后者实在太少了,这种情况在三水区政府接管后也还是换汤不换药。

    张氏近三年来的资本运作多为外界所诟病,因其涉及脉络错综复杂,我们至今仍无法看清其全貌。给公众的感觉是,张海乃“职业说谎人”,健力宝集团在他掌舵的三年里每况愈下直至巨亏,其本人却渐见富态、至今逍遥自在,违背最起码的经济学常识。依《财经》报道:“(张海)如此大手笔的资本运作显然耗资巨大,外界普遍疑其资金来源为挪用健力宝所获银行贷款,这些贷款本应用于健力宝的饮料生产。尤其是在购进平安保险及兴业银行股份之后,健力宝更加陷入现金流短缺、负债比攀高的危险旋涡。” 而依我们的观察,此等问题早就有媒体兴趣十足,但政府部门却迟迟没有调查结论,个中缘由恐怕一言难尽。但是有一点必须看明白,对此类问题的调查或追究与新投资方的受让及健力宝企业的生产并无任何关系,新股东入主后在组织企业正常运营的同时也同样可以配合有关调查,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投资方组织健力宝生产对此等调查有实质妨碍的情况下,其正常的投资权益不应受到任何影响。提出这一点,是要防范非法接管者以调查张氏问题为借口,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掩护洗脱。

    至于三水方面支持少数经销商通过“三水贸易公司”搞体外循环的操作模式和利益关系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过。在这种运作方式中政府根本无须向企业注资,只需通过经销商垫款,待利用健力宝资产和资源进行产供销运行一个短期完整循环后经销商即可回款,最后剩余利润便可在相关利益人之间分配。从全过程来看其性质仍属于“资本运作”,只是与张氏近三年来的资本运作“神似而形不似”罢了。只是由于时间甚短,加之当事人挂“埋头苦干”之名行短期急于套现之实,伪装高明用心良苦,如同张氏在2002-2003年的那段资本运作一样,还没有被大部分公众所识破。

    与张氏当年踌躇满志全面掌控健力宝的“精心谋略”不同,这一次三水政府与林氏等少数经销商的临时同盟恐怕难以持久。在社会舆论与上级政府重视的压力之下,当事人于夹缝中投机朝不保夕的处境注定了他们极其功利而且慌不择路,因而必将采取杀鸡取卵式的的短期行为,拼命在销售旺季结束之前回笼收益以便为下一步的进退赢得主动。虽然与张氏当政三年的漫长时间相比,2004年12月以来有关当事人的这一段资本运作略显仓促,但其对健力宝企业本身的透支和杀伤力也许不会较前者逊色。

    经历这两段“资本运作”之后,健力宝的元气恐已荡然无存,彼时三水方面或会将健宝归还于投资者,但除了别有用心的外资买家之外,可以预见善意的接盘者寥寥。由于后一段“资本运作”有地方政府参与,我们提醒上一级政府应格外关注其短期退出运作方式并提防期间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实业投资起家的李志达在本次收购案中表现出其无怨无悔的执著性格。李在收购三水健力宝遭遇政府接管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后又斥巨资接手负债累累的健力宝足球俱乐部,应足以证明其作为实业家的理想和胸怀,此举亦深获深圳市政府的赞许。社会公众开始接触李志达先生始于欧莱雅收购小护士。作为小护士化妆品品牌的创始人和整个小护士团队的领导者,李一直处事低调。一位前小护士高管用“正直为人,诚信为商”来形容这位企业家的人格魅力。

    在并购活动中,国内很多企业存在制造虚假财务报表、偷税漏税、非正常关联交易转移利润、隐瞒重大或有负债事项等问题,一般收购方买完之后都会陆续发现很多与原来调查过程中所见情况不符的问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国内企业并购交易环境不够完善,收购方入驻后即出售方翻脸的情况屡见不鲜。但是在欧莱雅-小护士并购案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情况,据一些前小护士高管介绍:欧莱雅追求了小护士将近4年,经过了充分的恋爱过程。从一开始小护士就将相关资料向其公开,且在对方未确定收购前就允许其连续两年派毕马威来做全面审计,开诚布公的提供所有情况,这在国内企业中是不多见的。2004年在欧莱雅全面收购小护士品牌和营销网络之后,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先生曾十分感叹,评价其收购后的小护士与之前看到的小护士一模一样,作为收购方,他们对于在中国目前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能够对一家非上市公司完成如此规范的并购感到惊叹。相比较健力宝一案中那些依靠资本运作发家的纯粹投机者和受其利用的三水方面某些政府官员,象李这样的实业家更能够代表健康阳光财富,也更应该赢得社会的尊重。

    一个资本玩家和一个实业家所体现出的对于社会的关怀与回报亦不尽相同。据一些前小护士高管介绍,小护士出售之后,欧莱雅在协议中已经明确表示希望小护士旧部都能够留下来(即接收原小护士的员工),这种情况下李其实没有必要再去担心员工们的未来,但他还是掏出上千万对老员工们做了补偿,可见其作为一个实业家对于员工的信用和关怀。这样的信用记录,比那些只会找借口推卸责任的三水政府官员及其周围的“资本运作高手”要强数百倍。

    据媒体报道:李志达军人出身,将小护士一个新生品牌从零开始做到市场占有率5%认知度超过90%的大众消费品牌,短短十年时间建立起拥有28万销售网点,3000人的团队的化妆品帝国,这足以证明其韬略。此次收购健力宝,李曾明确对外表示属于产业的战略投资,他自己是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目标只有一个:借助快速消费品的大品牌,再造一个企业王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健力宝和李志达的结合是一种投契,更深入地说是一种实业家于实业的投契。健力宝一案中,谙熟于资本运作的有关当事人和醉心于战略投资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李志达有着根本的不同,如果其对于企业对于员工有着与李同样的责任感的话,就不该留下一个如此难以收拾的健力宝,也不该有拖欠工资的丑事,更不该有置健力宝品牌声誉于不顾强行接管体外运作的闹剧。

    谁要真干实业而谁又在搞“资本运作”其实很清晰,睁大眼睛就可以看清楚企图搞跨健力宝的“魔鬼”藏身何处。由于三水区政府的实际利益取向与其言辞完全相左,拯救健力宝的诺言已经走向南辕北辙。

    于是真正的实业家、投资者与社会公众一道成为少数决策者“所托非人”与“所究非人”两次错误的牺牲者,而经历这两轮异曲同工“资本运作”之后的健力宝也将创伤难愈。真诚希望善意的投资者和无辜的健力宝能够在这个险恶的资本市场上走好。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