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化妆品检测标准亟待“进补”

2005/3/27 10:14:45 来源:每日商报

    从3月5日亨氏苏丹红一号事件开始,跨国公司著名品牌在国内遭遇了一系列的曝光和质疑:先是麦当劳、肯德基继续“触雷”苏丹红一号,然后是宝洁产品被江西消费者一纸诉状诉之公堂;近几天,又传出联合利华公司的立顿速溶茶里含有超量氟化物的消息;而强生公司的婴儿油也被印度指出含有有害成分。

    尽管有的事件还在等待最终结论,但值得引起反思的是,无论是苏丹红、超量氟化物还是石蜡油,都是先在国外被检测标准较健全的地区和国家首先禁止以后,才引起我国消费者、媒体和政府部门重视的。这无疑暴露出我国食品、化妆品检测存在漏洞和标准滞后的问题,尤其是关于产品原料组成方面的标准亟待完善和细化。

    强生、立顿风波直指标准问题

   “强生、立顿风波暴露了我国在制定相关化工原料检测标准方面比较滞后的现象。”零点研究咨询公司资深研究员袁岳表示,无论是对矿物油还是氟化物,中国并没有相关标准,都是海外国家应用他们的标准提出质疑后,在我国才引起了舆论上的波动。有关部门在进行查处时也不免遭遇标准尴尬,大多数时候要引用外国标准。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日前也公开承认,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针对苏丹红的检测标准,在检测苏丹红一号时,我国大部分是引用国外的标准,比如欧盟标准等。

    标准差异带来更多潜在危机

    正当联合利华、强生公司因产品安全性备受质疑之际,来自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一个通知无疑更加“火上浇油”:FDA已向美国境内的化妆品生产商发出通知,要求一些企业在产品包装上注明“警告——该产品未经安全鉴定”字样,否则将受到查处,这些收到通知的企业包括一些大品牌如欧莱雅、联合利华、宝洁等。据称,FDA下发这一通知,主要是迫于独立研究机构“环保工作小组”的调查事实。这家机构针对美国境内7500种个人护理产品的调查显示,其中所含99%的原料成分未经公共部门安全检测。调查产品中不乏国际知名品牌,其中30%的产品含有致癌物质,70%的产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

    据了解,此前在美国,FDA并不强制要求化妆品在上市前进行成分检测。而在英国等欧洲国家,法律要求化妆品必须经过安全检测。在中国,相关成分检测及标注规定目前尚未实施,消费者对内含成分功效既不知情,也投诉无门。我国对于化工原料标准研究的滞后可能将为我国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安全危机。

    监管职能交叉成为根源

   “我国食品、化妆品检测标准滞后与相关监管部门职能分工不清有关。”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问题的症结。他举例说,我国对化妆品的管理由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完成,当涉及标准制订时,究竟是卫生部的责任,还是工商总局,抑或是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无论消费者还是企业都是一头雾水。相关机构之间的职能分配、职责承担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模糊地带”。

    此外,我国监管部门对跨国公司生产的食品、化妆品产品质量的“纵容”态度也是症结之一。某跨国公司负责人表示,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的行为准则,由于历经时间和多个市场的检验,已经成为国内企业行为准则的参照,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在对跨国公司的检查中往往放松了警惕。

    在英国食品标准署纷纷召回474种涉嫌产品后不久,中国国家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涉嫌产品的跨国企业进行自查。一些被涉及的跨国公司纷纷发表书面声明称,他们被英国“黑名单”所列的产品“在中国没有生产和销售”。其中,包括联合利华、麦当劳、亨氏和肯德基。然而,话音未落,亨氏和肯德基就先后被“查获”。

    显然,仅仅由跨国公司进行自查并发表书面保证是不够的。专家指出,我国的监管模式亟待改进,不但有必要建立起审批、监督、执法高度集权的管理监督机构,还应对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一视同仁、严格监管。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