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人民时评:不能把板子打在奶牛身上

2005/6/1 16:35:26 来源:人民日报
    近两年,有关“倒奶”的新闻屡见不鲜。白花花的牛奶倒进水沟,谁也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场面一再重演,令人心焦。

    冷静想想,任何一种产品出现过剩,都很麻烦。就像萝卜多了烂在地里,柑橘卖不掉,挂在树上没人摘。但遇到矛盾,就埋怨人家的牛奶不上档次,赶紧把自己“择”出去,这种做法就

    不仅伤害了奶农的利益和感情,还掩盖了事件的症结。

    牛奶“过剩”似乎来得太快。

    专家呼吁犹在耳边———牛奶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营养食品,对人类健康大有益处,而我国人均年消费牛奶只有6公斤,和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相去甚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市场孕育着巨大潜力。

    企业征战硝烟未散———近几年,奶业竞争之烈有目共睹,国内各牛奶加工企业为占市场,拓地盘,抢奶源,使出了各种手段。一些奶农反映,甚至掺了水的奶都收。

    政府动员热度未减———正如贺兰县一样,许多地方都把奶牛养殖列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农民增收新支柱。动辄千头、万头规划的示范基地,气魄很大。东北某地为了发展奶牛产业,甚至动员机关干部、教师一齐投资养牛。

    “家养奶牛,富得流油”。于是,奶牛身价大涨,一两万元一头还很紧俏,以至于有人给黄牛焗油充当黑白花奶牛。养殖户只听说牛奶供不应求,没想到这么快就出现了卖难。不仅如此,到各奶厂看看,生产线也闲置了不少。原来,我们对消费增长估计过高,各家企业、各路资本争抢“奶酪”太过急切。

    最吃亏的是奶农。跟其它农产品不同,牛奶是产业化要求极高的东西,不及时冷藏、灭菌、加工,只有倒掉的份儿。因此,别看当初企业怎么求你养奶牛,只要养了牛,就得求企业,看着企业“牛”。

    其实,这是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表现。一个成熟的、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应当是一条和谐共赢的链条。尽管可能你多赚点,我少赚点,但企业和农民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样才有利于一个产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当今奶市角逐激烈,大部分企业筋疲力尽。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把奶农逼得“杀牛卖肉”,企业就可能面对更多的设备闲置,可能要花更大的代价获得奶源。那无疑是雪上加霜。我们不能给企业提出具体要求,但企业至少应当讲诚信、负责任,奶厂如果和养殖户或供应商签过定单,就应当履行承诺。

    倒奶事件接二连三,再次给政府敲响了警钟。行政命令、一哄而上的亏,我们吃得太多。一个产业前景再好,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要保证生产、加工、消费协调发展,政府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市场,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指导结构调整,必须慎之又慎。政府的任务就是提供信息、创造条件、协调服务,来不得半点长官意志。

    倒奶事件也这样提醒广大农民,市场不相信眼泪,走出封闭,加强合作,说话办事才会更有分量,才能逐步改变在产业链条中薄弱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只有政府、公司和农户三方真正做到良性互动,那根关联多方利益的农业产业化链条才不致在市场的风浪中轻易折断。

    倒奶事件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暴露了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些客观问题。问题出现了,就要实实在在地想办法去解决,不能拿“产品档次不行”去蒙事儿,不能把板子打在奶牛身上。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