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酒作坊见证大连千年酒文化

2005/8/5 9:46:26 来源:半岛晨报

    大连建市虽然只有百年历史,而她的酒香却源自1200年前。日前,记者探访了拥有1200年历史的酒作坊。

    昨天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后关村、沈大高速公路旁的大连酒文化博物馆——老酒作坊外墙用黑砖罩面,显出它的古韵和香色。

    大连酒文化博物馆馆长王贵玉撩开了鲜为人知的千年酒作坊的面纱。他说,古时辽东半岛大连湾畔为幽州所辖。汉代、唐宋以来历次战争平息后,这里都被驻兵镇守,修筑关隘,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商贸兴隆。辽金以来为了屯兵,在大连湾的土城子和后关之间,修筑了哈斯罕关,因为这里是辽东半岛黄海和渤海间陆地最窄处,用高大的城墙将黄渤海间陆地全部隔挡,只留一座关门(位于现在的后关村)作为陆路的唯一通道。辽宋时期,大连第一关哈斯罕关在辽东尤为险要,历来是兵家重地。在境内大嘴子还发现了5000多年前渔猎生活的部落群遗址,充分证明了大连湾历史悠久,属人类在北方活动的早期地区,境内发现多处古遗址。

    因为这里的特殊地理位置,哈斯罕关脚下官宦过往频繁,商贾云集,酒肆、酒坊、酒楼和客栈应运而生,酒业兴旺。什么矫家楼、隋家馆、老酒坊远近闻名,其中老酒坊最为出名,传说中的八仙曾过海来此尝过酒,见酒坊人家忠厚善良,接济贫者,点化酿酒法术,赐一山泉,使这里的酒质变得香醇可口,深得欢迎,被称为“仙酒”,流传至今。

    王贵玉说,2000年,他经过考查和求证历史,得知这里就是酒作坊的遗址,并得知千年作坊是在甲午战争中遭到破坏,建国后酒作坊遗址被用作垃圾站等。2001年,大连人民恢复了遗址的原貌,并且建立了大连酒文化博物馆。

    这是一个4间平房,进入其中就是浸米间,6口上世纪50年代、直径1米多的大缸整齐地摆放一角,在这些缸里放进大黄米,用水浸泡数日。然后,将被浸泡的大黄米盛进里屋的大黑锅中,进行糊化,糊化间中有两口直径在2米以上的大黑锅。王贵玉说,老酒作坊主要是做黄酒,糊化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道工艺,酒的颜色和窖香主要取决在这道工序上。这里做的黄酒通常要比绍兴黄酒的颜色深。

    在浸米间的正中间,放着一台木制的机器,王贵玉说,这是制酒过程中的压榨机。这些经过加热糊化的大黄米先进行扬冷、扮料、前酵和后酵,再进入这木制的压榨机,压出原酒。最终,通过过滤、灭菌等环节,才将黄酒酿制出来。这一大连民族工业作坊发展至今,成为全国酒业的宝贵遗产。

    在酒作坊不远,哈斯罕关只留下几段高出地面的土坡和后人所立的石碑。同时,酒作坊遗址成为大连酒史的千年见证。

(李社生)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