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经营管理 > 正文

伊利VS蒙牛:娱乐营销的道术之争

2006/4/3 15:42:55 来源:中国金融网
    “营销之术”很容易产生短期内比较好看的营销结果,而致力于追寻“营销之道”,则需要在市场上持之以恒的付出

    2006年,娱乐营销在企业界乍然风行。

    3月初,坊间传闻伊利为2006年CCTV的“梦想中国”掏出大笔赞助费用,接着传出蒙牛天价冠名“梦想中国”。 

    3月中旬,媒体又披露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蒙牛为争抢“超级女声”的赞助权,正展开一场异常激烈的PK大战。

    一时间,娱乐营销似乎大有席卷食品饮料巨头的趋势。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上述信息都是所谓的“市场传闻”,并未得到任何企业的正面确认,个中由来尚难定论;而且,就在传出伊利赞助“梦想中国”不久,伊利官方尚未出面回应时,就已有资深的业界人士依据对伊利的了解,断定其绝无可能赞助这一娱乐节目。

    在娱乐营销的热潮之下,伊利等企业真的无动于衷吗?

    被神话的“娱乐营销”

    早在岁末年初,志在将“雅虎搜索”打造成领导品牌的马云,就大手笔邀请国内三大著名影视导演陈凯歌、冯小刚和张纪中,围绕“雅虎搜索”主题分别拍摄一部时长两分钟的广告片,雅虎将为每部广告投资1000万元。

    不言而喻的是,娱乐营销之所以大行其道,与2005年蒙牛赞助“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是分不开的。在营销创新愈显艰难的今天,一旦某种营销模式被证明行之有效,跟进者趋之若鹜实在很正常。

    不过鲜有人知的是,在娱乐营销多方共赢、皆大欢喜的一片喧嚣鼓噪中,这一营销手段就在某种“潜规则”下,被有意无意地神话了。

    以蒙牛为例,娱乐营销的成功似乎让其一举超越所有对手,成为乳业新的霸主。但盘点过去的2005年,我们发现乳业市场并未变天,伊利依旧实现全面领先,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品牌价值、缴税数额都做到当之无愧的第一。并且,液态奶、冷饮和奶粉等单品销售额也处于领先地位。

    虽然蒙牛还未公布财报,但据乳业资深专家透露,伊利全年销售额将狂超蒙牛20亿。

    在一片热闹之后,蒙牛不仅没能赶上伊利,反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伊利的背影越跑越快。即便是被传诵成经典案例的蒙牛酸酸乳,在业绩上也并没有超过伊利的同类产品——优酸乳。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5年年底,伊利优酸乳的市场占有率为22%,而蒙牛酸酸乳则不到15%。

    客观地说,将蒙牛业绩远逊于伊利归咎为娱乐营销没有发挥威力,显然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娱乐营销对蒙牛单品销售业绩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而伊利在大危机下实现大增长,与其新任掌门人潘刚的战略眼光和大势掌控能力密不可分,也与伊利的产品品质分不开。

    显然,娱乐营销的光环被过于夸大了。当某件事物获取了超出其范畴之内的“过誉”,无疑已经泡沫化了。而这种泡沫往往会遮住企业管理者的眼睛。比如说:蒙牛发动的全球总裁选秀也算是一种“娱乐营销”,一翻热闹之后,蒙牛的总裁还是选了自家兄弟,看上去好像一出娱乐营销的闹剧。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