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专业视角 > 正文

专家支招:抑制糖价不如疏导产销的渠道

2006/5/22 13:51:53 来源:消费日报

    世界糖业组织(ISO)也没有料到,在全球食糖市场消费需求旺盛的趋势下,作为食糖消费大国的中国,却出现了反常现象。在ISO刚刚发布的2005—2006制糖年全球食糖市场预期中,把生产缺口数字从今年2月份的22.2万吨下调至96万吨。

    “这主要与中国的食糖进口减少有关。”ISO的官员对外界这样解释此次预期数字下调。由于中国国内糖价持续28个月居高不下,刺激了糖类替代品和淀粉糖的使用量大大增加,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进口需求明显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糖价自2003年年底开始,已连续28个月增长。其中,仅一级散装白砂糖市场售价已经从去年4.23元/千克的均价上涨到6.13元/千克,涨幅分别达到44.9%和43.6%。

    另外一份来自中国糖协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替代糖的需求正在稳步上升。报告显示,3月份中国企业食糖销量只是去年同期的36.9%,是前年同期的42.1%。另一方面,几家全国性大型饮料企业的终端用户生产规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糖果、糕点、饼干、罐头等方面呈强劲增长态势。

    糖价高企带来高成本“虽然传统蔗糖对产品风味的贡献比替代糖要高一点,但是两者间的价差实在是太大了。郑州白糖期货价格报出6200 元/吨时,沿海和华北地区的淀粉糖出厂价格还不到3000元/吨。”北京汇源食品饮料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传统蔗糖上涨至少给公司的软饮料增加了20%的成本。

    乳品企业同样叫苦不堪。由于糖价上涨,国内各大乳企却不得不在销售淡季的今夏将产品售价上涨0.1—0 .5元。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春节后也涨价0.2元。一直致力全线调低产品价格的麦当劳,今年2月份开始,圆筒冰激凌却逆势涨价0.5元。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秘书长赵亚利认为,下游企业在承受着包装成本等上涨压力的情况下,继续承受糖价上涨的能力已很弱。而减少蔗糖采购,大量使用以淀粉糖为主的各类替代糖源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不二选择。

    替代糖源乘势兴起目前,国内年产规模超出3万吨的淀粉糖生产企业有近50家,淀粉糖产业一直以近40% 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淀粉糖行业的强势企业鲁洲生物科技、西王集团去年起分别在新加坡、香港地区上市,通过融资扩张,现达到年产80万—100万吨的生产规模。

    从以淀粉糖为主业的西王糖业日前公布的年报来看,去年盈利2.098 亿元,较2004年增加1.66倍。另一家从事替代糖产品开发的河南财鑫集团也表示,公司的替代糖已经开发了较多的食品大企业,目前主要供应金丝猴集团、伊利集团以及蒙牛集团。

    据中国糖协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淀粉糖产量增幅达22 %,增产达94.6万吨,仅这些增产的淀粉糖就约挤占了70万吨的食糖份额。

    而国家农业部最新发布的2006年3月糖料市场监测信息也显示,预计2006年淀粉糖产量达到520万吨,将替代食糖消费量50万吨左右。目前,国内淀粉糖产业的整体规模在全球排名跃升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糖业结构调整急需提速针对目前国内糖业的现状,有关专家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而且调整的步伐应该加快。虽然经过10年前的糖厂体制变革,形成了一批大型糖企集团,但在高糖价的刺激下,部分关闭破产的企业又死灰复燃,目前急需在全行业重新进行调整。

    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马占平指出,要从根源上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工商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农工商各得其所的管理体制,我国糖业才能进入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有关专家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应该稳步增加蔗糖产量,但增加量应小于销售量。这就需要行业在产销方面疏通信息,将上下游关系透明化,达到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及时准确地传导价格信息。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