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葡萄酒企开始大面积圈地原料基地

2006/6/6 11:35:34 来源:华夏酒报

    2005年,我国东部葡萄产区减产约30%左右,直接导致酿酒葡萄价格上涨30%~50%,使得葡萄采购大战在各大企业之间不断发生,导致部分葡萄提前采收,影响了葡萄酒的质量,价格上涨,也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甚至使部分销型企业停止生产。加上我国加入WTO之后,关税的降低,使进口葡萄酒迅速增加,2005年我国进口葡萄酒5.36万千升,同比增长22%。业界素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之说,为了提高葡萄酒品质,增强我国葡萄酒竞争力,在国外葡萄酒的压力,和饱受原料之痛的折磨后,各大厂家纷纷开始扩大自有基地的建设。

    中粮酒业旗下有沙城长城、华夏长城、烟台长城三大企业,拥有河北沙城、昌黎、山东烟台三个产区的大片基地。但是在去年底,中粮国际(0506.HK)还是投资1亿元,与山东省合资成立一家合营公司——中粮南王山谷君顶酒庄有限公司,共占地面积6000多亩,预计2年内建成,年产高档红酒1000吨左右。

    而一直低调保守的王朝也在基地建设上开始大投入。王朝董事局主席白智生称,5年内王朝葡萄酒原料基地面积要翻一番,从目前的10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20万亩。其中,王朝今年将在宁夏、新疆分别收购一个2.3万亩的葡萄酒基地,作为高档葡萄酒的重要原料基地。

    张裕则与宁夏农垦企业集团签署3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协议。按照协议内容,张裕将在宁夏农垦投资新建2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同时整合农垦企业集团现有1万亩酿酒葡萄老园,同时张裕还将扩大在烟台栖霞等地的基地,使基地从现在的7万亩,扩大到12万亩。

    加上号称拥有15万亩亚洲最大葡萄生产基地的新天葡萄酒业,国内主要葡萄酒产区,以及葡萄酒企业的“圈地”已经基本完成。在完成圈地这个最大的问题之后,企业是否能将自己基地的葡萄生产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将是未来面临的最大问题。

    土地制度制约基地建设

    我国的土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葡萄酒业的基地建设。我国实行农村联产责任承包制之后,国家将土地承包给农民,也就将土地画成了零零碎碎地小块,而且分属不同人,这种制度给基地建设初期的征地造成了很大困难,农民往往要价很高,或者根本就不为所动,中粮酒业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祁元平就深有体会,祁总说:“为了300亩地的基地,我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很多时候农民看准了你要征他的地,就漫天要价,他们可以等、可以耗,但是公司投资不能等呀。真的很难和他们达成双方都满意合作协议。”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是昌黎县的利税大户,政府对其工作相当支持,即便是这样,仍然是这样困难,可见土地制度对基地建设的影响。

    同时这种土地制度也使将来的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很多地方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活依靠,所以目前我国酿酒葡萄基地基本都是和农民合作,采用基地加农户的方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农民则负责具体管理。由于农户较多,文化水平等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基地管理水平的不同,造成葡萄产量、品质差别较大,进而影响了葡萄酒的质量,也与建设基地生产优质葡萄酒的初衷不相吻合。

    而完全的自有基地则需要较大的人力和财力,首先要有足够的财力来租赁土地,对于一般的小型企业来说,这无异是一个天文数字,以每亩一年400元的价格计算,1万亩地就是400万元,如果一次租赁几十年,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是小企业的资金无法承受的,而这还仅仅是土地的租金,还不包括苗木、篱架、灌溉等其他固定投入。同时,基地管理的技术人员也将是一个考验,所以目前,我国完全自有基地,只有响朗格斯酒庄、中法庄园等这样产量小、资金雄厚的企业能够做到。

    市场表现影响基地生产

    葡萄生产最终的走向将是葡萄酒的市场消费,所以基地生产的管理等费用的来源是葡萄酒市场销售的收入,如果一个企业的葡萄酒市场做的不好,就是拥有最完善的基地也无法正常运转。一个葡萄酒企业的主要收入就是葡萄酒销售收入,是其所有的资金来源,试想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资金来源如何生存。

    葡萄产量除了与管理水平等人为因素有关系外,还与当年的气候有关系,在同一个产区,丰收时应该都是丰收年,同理歉收时也应该都歉收。但是市场与气候无关,我国葡萄酒市场近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许多企业都大手笔建设基地。但是2005年张裕、长城、王朝、威龙四家企业的销量已经占到了整个行业的一半,这必然造成很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极低的。

    由于企业都与基地农户签订了葡萄收购合同,无论当年丰收与否,企业都必须按照合同收购葡萄,包括企业市场运作不好等不利的情况下。而葡萄一年一个生长周期,一旦建成,就无法根据市场来进行调节,不能在需要时丰产;不需要时歉收,甚至不生产,正是这种原因是有基地的企业有着更大的风险。

    自有基地是生产出好葡萄酒的一个条件,但是当市场运作不利时,它会变成一个包袱。一般酒厂的所有发酵罐、储酒罐的容积约是生产能力的1.7倍左右,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如果市场运作不好,则有部分酒在发酵季节还会在罐中,将影响生产。企业为了能进行正常生产,就必须尽量将酒卖出,而在成品酒销售不好的前提下,原酒销售就是唯一出路,而有能力买原酒的必然是市场上畅销的酒企业,这样就是在给竞争对手建设基地,生产原酒,最终让高额的产品酒利润交给了竞争对手,使对手越来越强。

    原料外流使企业给别人做嫁衣

    企业通过与农民签订合同,表面看使企业与农民的利益都有保证,但是农民是否将葡萄完全买个企业还与许多外部因素有关。

    2005年,东部产区减产30%左右,各个大的企业都面临着原料不足的问题,而销量前四位的企业都在东部,这使得原料争夺异常激烈,价格上涨了5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民都持观望态度,看谁家价格高,就将原料卖给谁家。同时一部分企业提前收购葡萄原料,使大企业基地的原料流失一部分。

    对于没有基地的企业来说,减产可以通过加价抢购来解决燃眉之急。因为它本身没有基地,也就没有基地建设、管理的费用,同时,加价后竞争对手也必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它加价抢购得相对成本增加不多。

    而对于自有基地的企业来说,原料的流失就意味着有人将原来属于自己的蛋糕抢走,同时基地建设中的投入、管理费用,加上收购价格的增加,使其倍受其害。而原料的总量是不变得,被抢购的越多,对于自有基地的企业损失就越大。据新天国际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新平介绍,2005年,新天葡萄基地的产量约7万吨,但是自己只收购到了5万2千吨,流失了近三分之一,对新天来说损失较大,收购这些葡萄的正是新天在市场上的对手。

    丰收的年份,没有基地的企业可以通过压低价格来节约成本,同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收购多少葡萄,而有基地的企业,由于与农民有合同,必须收购全部的葡萄,而且还有最低保护价格,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自由度更小。

    虽然基地建设中有很多的困难,但是重视基地建设的企业越来越多,从长远来看,建设自有基地是我国葡萄酒业的发展方向,它对于提高葡萄酒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着明显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由于基地建设还没有完全成熟,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所以企业在建设自有基地时必须考虑到市场、管理、如何有效控制基地等很多具体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个有责任的企业,在基地与葡萄酒生产地不同时,真实的标注产地对于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有巨大作用,中国的葡萄酒不是都产自烟台和昌黎的。(杨永燎)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