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2006年7月4日豆粕日评

2006/7/5 15:55:35 来源:网友
    一、市场概况: 

    1、现货方面: 

    大豆:今日黑龙江产区大豆现货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油厂大豆入厂价在2160-2200元/吨。九三各油厂收购价在1.07-1.145元/斤,佳木斯油厂1.065元/斤,各地期货大豆孙吴 1.09元/斤,齐齐哈尔 1.12元/斤,讷河 1.13元/斤。据了解,现在产区大豆基本出苗,苗情不错。贸易商大多数收购用于交割的期货豆,农户手中余粮急于出售,近日油厂收购数量平稳,但由于运费上涨提高了成本,油厂不愿订购更多大豆,预计短期大豆价格波动幅度不会太大。 

    豆粕:周一CBOT大豆期货收盘上涨,由于天气前景有变,加上节日将至,引发空头回补。最终CBOT大豆期货收盘上涨6.5美分到8美分不等。现货方面,今日国内豆粕现货市场行情整体较稳,局部地区价格略有走高,今日上午油厂报价趋稳,也有地区依然未报价,议价成交,部分地区价格继续上扬,幅度不大,今日市场反映成交转弱,出货不太好,各地具体情况如下: 

    黑龙江集贤地区报1880-1900元/吨,友谊地区报1880-1900元/吨,稳定;江苏及以南地区报2100-2130元/吨左右;张家港地区成交在2120-2130元/吨左右,连云港地区成交2120-2130元/吨,持稳;山东地区油厂报价稳中有涨,日照地区成交在2140元/吨,涨了20元/吨,烟台地区报2140元/吨,成交2120元/吨,博兴地区报2130元/吨,成交2100元/吨,龙口地区报2120元/吨,成交2110元/吨;辽宁地区相对稳定,沈阳地区油厂7月5日的合同价在2020元/吨,大连地区油厂报价2060元/吨,合同价在2020-2030元/吨,以执行合同为主;郑州地区油厂报价在2150元/吨,议价成交价低于此价,周口地区合同价2180元/吨,油厂已停机;秦皇岛地区油厂报价2130元/吨,成交在2060-2070元/吨,北京地区报价2080元/吨,成交在2050元/吨,天津地区2050元/吨左右,出货仍不太好;广西地区成交2100-2120元/吨左右,相对稳定;广东地区报2100-2110元/吨,成交在2030-2090元/吨,新到的阿根廷豆粕报价2060元/吨,成交清淡。 

    国内方面,今日国内各地豆粕现货价格稳中略涨,受到昨晚美盘继续上涨的影响,油厂报价整体企稳,局部地区略有上扬,成交价格以稳为主,部分地区称成交转弱,总体看成交情况仍然不太理想,广东沿海地区受到进口豆粕的冲击,出货压力巨大,黄埔港口目前进口豆粕库存8-10万吨,深圳还有2万吨库存。由于美国“独立日”公众假期的来临,美盘今晚休市,缺乏外盘的指引,市场可能会趋稳,波动幅度不会太大,目前有地区油厂停机,希望尽快出货缓解库存压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粕价。据了解,目前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成本大幅增加,每吨进口成本已经比东北大豆价格高出100元左右。但由于国内大豆库存充足,未来进口减少对国内市场价格的支撑有限,豆类商品价格要走出熊市还要看需求是否快速恢复起来。近期需关注国际国内大豆主产区天气变化、美盘走势、国内养殖业的恢复情况、豆粕需求等情况。 

    国际方面,美国农来业部公布一周作物进度报告,截止7月2日(周日)美国大豆作物开花率已达18%,去年同期和五年平均分别为19%、13%;作物优良率为64%,较前一周下降3个百分点,去年同期为58%,这将给市场带来一定的利多支持。据气象机构DTN预报,未来8-10天的美国中西部预测显示天气将变得更加炎热和干燥,气温接近或高于正常水平,雨量接近或低于正常水平,这对进入7月份大豆的生长较为不利。 

    2、期货方面: 

    昨晚美盘继续上涨,终盘收高。其中7月大豆合约收高6.75美分,报601.5美分/蒲式耳;8月大豆收高8美分,报608.5美分,9月大豆收高7.75美分,报615.75美分/蒲式耳。 

    周一国内大豆受美豆上涨影响,高开低走。大豆9月收于2600点,上涨12点,减仓190手。豆粕11月收于2329,上涨17点,增仓2932手。今早电子盘已经休市,由于昨晚美盘上涨幅度与昨日电子盘相当,因此给今日国内开盘不会带来利多支持。在没有外盘的指引下,预计国内有可能保持窄幅波动。 

    二、价格动态:(上午报价) 

    黑龙江集贤地区1880-1900元/吨 

    京津冀地区2050-2130元/吨 

    辽宁地区2020-2060元/吨 

    江浙地区2080-2130元/吨 

    河南地区2030-2180元/吨 

    山东地区2100-2130元/吨 

    广西地区2100-2160元/吨 

    广东地区2030-2120元/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