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别让粮食“保护价”形同虚设

2006/7/12 10:00:23 来源:网友
    为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连续几年,中央均实施了收购粮食最低“保护价”。此项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值得关注的是,“保护价”这一惠农政策,在一些地方并没有得到认真落实,农民并没得到多少实惠。 
    以笔者所在的孝昌县季店乡为例,一个5万多人口的乡,就只有两三个国家粮食收购站(点),且开门晚,关门早,农民将粮食运到粮食收购站(点),要排长龙队,一等大半天,酷暑毒日头,实在难熬。再说,农活忙,时间也耽搁不起。有时遇着少数粮站职工与粮贩子内外勾结,故意刁难售粮农民,以粮食“杂质多”、“水分高”为幌子,要农民筛整,扬晒,更为烦人。 
    一些国家粮站售粮麻烦多,售粮难。相反,粮贩子们收购粮食方便、快捷。他们将车子开到农民的稻场边,家门口,农民拍手就将粮食卖了。代价是比国家最低“保护价”要低15%以上,甚至更多。为图方便、省事,农民咬咬牙,只得向粮贩子售粮。国家惠及农民的“保护价”,在“粮站卡,粮贩压”的双重挤兑下,大打折扣。国家给予农民的“保护价”“蛋糕”,被一些粮站和粮贩子们分了大头。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保护价”,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笔者认为,工商、物价、粮食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粮食市场管理,规范和畅通粮食销售渠道,尤其是粮食部门,应广设粮食收购网点,改进服务态度,早开门晚关门,方便农民售粮。让农民免受或少受粮贩子们的中间盘剥,将中央给予农民的“蛋糕”真正送到农民的手上。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