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我国民族大豆产业发展中的隐忧

2006/8/1 10:02:51 来源:网友
    总体上看,我国大豆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了不小的业绩,应给予充分肯定。然而,我国大豆产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需要认真研究和正视的隐忧,或者说隐患。最大的隐忧有三:一是全国大豆加工业产能严重过剩,有一多半的加工能力闲置未充分利用;二是大豆进口量已超过国产大豆的总产量,我国的大豆压榨加工业已严重依赖进口大豆,对于我国的大豆产业形成了挤压的态势;三是外资大举进入中国油籽压榨加工领域,挤压民族大豆产业的生存空间,我国油籽压榨市场有受控于外资的隐患。 
    产能大幅超过需求,加工能力闲置严重 
    近年来,我国大豆压榨加工业的猛烈扩张,导致其产能增加过快、过猛,严重过剩。针对这种新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早在2005年3月初就发布了行业预警报告:“我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国内大豆压榨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但是,国内油籽压榨产能的扩张并没有因此而得以停止,反而出现了加速扩张的现象。目前,我国国内大豆的实际压榨量为3350万吨,但是全国总压榨加工能力已经超出实际需求两倍多。这里,提出我国大豆压榨加工业对进口大豆依存度的概念,即:大豆进口量与大豆压榨加工业实际需求量之比。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与总产量之比由67.49%猛增到156.41%, 进口大豆量与压榨量之比由55.02%迅增到79.37%, 增加了24.35个百分点。 
透过国内突飞猛进、红火蓬勃的大豆压榨加工业的表象,可以看到其产能严重超过实际需求,表现出生产过剩的危机。因此,为振兴我国民族大豆产业,大豆压榨加工业不能再盲目膨胀了。 
    大豆进口量剧增,对“美洲豆”趋向依赖化 
    1995年是我国大豆产业的分水岭。此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此后,我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国,而且进口量越来越大,到2003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首次超过国产大豆的总产量,突破1600万吨,沦为最大的大豆净进口国。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促进现代饲料工业迅猛壮大。2004年,我国饲料工业总产量已高达9660多万吨,其中配合饲料工业总产量约占7020余万吨,跃居世界第2位。配合饲料工业大量需求以蛋白饲料作为必不可缺的原料,像大豆粕、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和鱼粉等,其中大豆粕是最重要的饲料蛋白来源。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的饲料蛋白供应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大豆粕在饲料蛋白原料中的比例大大提高,由1993年的33%增长到2005年的59%,增加了26个百分点。 
据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分析报告:2006年4月以来,每月运抵进口大豆的数量在250万吨以上,价格也比较低,使黑龙江省种豆农民手中积压40%的产品待售,大豆供大于求的压力有增无减,同时豆粕价格下跌使榨油厂亏损依旧。这说明,我国大豆产业现在承受着国外大豆产业的强大压制力量。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大豆王国”,过度依赖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美洲豆”,会严重挤压国产大豆市场,会左右国内大豆的市场价格,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甚至于丧失我国大豆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存在受控于国际资本之险,隐伏着步“南美化”后尘之虞 
    在我国大豆压榨加工业产能已大大超出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其扩张势头依然不见减。原因只有一个,国际粮油贸易商挟其强大的金融资本及产业背景,通过并购重组途径大举进入我国大豆压榨加工业领域,占据要地。外资之所以大举闯入,是因为国外粮油贸易商看好我国巨大的食用油消费市场。我国应高度警惕大豆产业的“南美化”趋势,即国际资本对南美大豆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曾几何时,以美国为主的跨国粮油贸易商为了巩固自己在全球大豆产业中的霸主地位,以资金和大豆产业的规模优势迅速向南美扩张。他们通过向巴西、阿根廷农场主提供商业贷款和生产资料等方式,与其进行物物交换,最终导致南美大豆生产者越来越依赖美国的资本,以土地抵押和低价大豆偿还,美国粮油贸易商以低于世界市场大豆的价格得到南美的大豆。如今,大约有80%以上的南美大豆资源是经美国跨国粮油贸易商出售的,出现了“南美人种大豆,美国人卖大豆”的现象。可见,南美大豆越来越陷入依赖美国等跨国粮油贸易商的境地而不能自拔。南美大豆产业的前车之鉴,中国大豆产业的后事之师。对国外跨国公司在我国实现从大豆原料生产到产品终端销售的全过程的垄断经营的目标,必须加以防备和防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国大豆压榨加工业存在受控于国际资本之险,潜伏着步“南美化”后尘之虞。为振兴民族大豆产业,我国必须健康利用外资,掌控发展大豆产业的主动权,决不可蹈大豆产业“南美化”的覆辙。 
    大豆科技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多种差距 
    我国何以由“大豆王国”急落直下,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严重依赖进口大豆的净进口国?何以国内巨大的大豆压榨市场为国际资本所占据?其中当然有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国大豆科技落后,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其主要表现是:一是缺乏高油优质专用大豆品种;二是高产优质大豆栽培技术体系不健全;三是与大豆育种栽培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储备不足;四是大豆深加工技术落后。与大豆科技落后相对照,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产业却表现出优势。客观而言,我国大豆产业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以下差距:(1)单产差距。2000年欧、美等13个国家的大豆单产都超过2000公斤,高于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等4国的单产比较如下:美、巴、阿和中4国的每公顷大豆产量依次为:2561公斤、2400公斤、2354公斤和1705公斤。我国大豆年产居世界第15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5%。(2)投入产出差距。以2000年为例,美国、巴西、阿根廷分别以占世界40.1%、18.5%、11.70%大豆种植面积,生产出的大豆产量却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46.5%、20.2%和12.5%。同年,我国以占世界12.7%的大豆种植面积,却只生产世界大豆总产量的9.5%。投入产出的差距,反映我国对大豆产业的有效技术支持薄弱。(3)品质差距。目前,国产大豆含油率一般只有16%~18%,而美、巴、阿大豆的含油率却高达19%~20%,相差2~3个百分点。加上国产大豆混种、混收、混存,含杂质量较多,明显降低了大豆的品质,自然也削弱了国产大豆的竞争力。先进科技是振兴一个产业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我国民族大豆产业承受着国外以先进科技支撑的大豆产业竞争的沉重压力,我国务必尽力、尽快提高和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者:丁声俊)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