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健康资讯 > 正文

美国人的饮食理念

2006/8/16 16:57:57 来源:网友
    借鉴和学习是中国烹饪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谦虚谨慎、认清自我是中国烹饪应对挑战和变化,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必备品质。面对“吃”这一人类共同的大课题,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答案,形成了多种饮食流派。其中,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具有较明显的“现代化”特征,如何转化和移植这些特征中有益的东西,促进传统的中国烹饪近早进入“科学与民主”的发展轨道,是每位烹饪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做菜放盐少,只及中国人的一半。利学实践证明,食盐摄入量太多是诱发中老年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餐烹调的中心是“调味和火候”。盐是调味中的“百味之将”,是形成和调和各种味型的基础味。所以,中餐菜肴的用盐量远远超过人体安全的标准。从盐在中美菜肴中不同的地位可以看出,美国人对吃的本质认识很深,紧紧围绕着“身体健康”这一中心展开,实践着“科学性”是菜肴最高标准的原则。而中餐通过各种高超的技法和手段,创造出博大纷呈的味型,却忽视了“吃”的本质目的。通过比较中美饮食对盐的使用,给中餐的启示是重大的。中餐应该确立新的调味观,用科学的方法,从人体的健康出发。调味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感官之愉,增进人的进食数量,要升华到从整体上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变多吃为精吃,改变传统中以口味好恶而决定进食品种和数量的落后认识。在中餐中,盐的量必须减少,重新构建调味理论,为盐找到合适的位置,使之更好地为人的身体健康服务。
    美国人一般做菜不用味精。味精作为中餐独有的调味品,在增加热菜鲜味的同时,若使用不当,在140-200℃的高温间会转化成焦谷酸钠,产生微毒。而在烹制热菜时,由于成菜火候的需要,很容易使味精变性,产生微毒。味精营养虽丰富,使用时还是要小心。这里牵涉到“食品安全”的问题,这也正是中餐所忽略的一个方面。安全性作为菜肴的根本属性,应该在中餐实践中得到重视。莱肴对人体的无危害,应成为评价菜肴的首要标准。中餐发展要善于抓重点,不能舍本求末,用美味代替安全性。调和是中餐的灵魂之一,调和就意味着中庸、不走极端,用辩证的思想指导菜肴的制作。菜肴是各种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不能让单独的要素占霸权地位,而是要作到均衡合理,体现中餐的中和之美。
    美国沿习了欧洲的分餐制,这比合餐制符合卫生要求,值得借鉴。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习惯合餐制,席间就餐者相互交谈、祝福,餐毕心情愉快;这是合餐制好的一方面。但从烹饪本质来看,“吃”的卫生性和独立性是饮食文明的重要构成因素。合餐制虽然体现了一种“和睦共乐”的饮食文化,同美国文化中“崇尚个性”的个人主义相比,前者的人情味更浓一些,但科学性却淡了不少;后者看似无情,因为吃饭都要分的清清楚楚,令国人无法理解,但却符合饮食的科学卫生,避免了一些传染病的肆虐,体现了一种更高级的饮食文明。在吃中,中国烹饪要学会使用“简化思维”,观大略,抓主要矛盾,不要用太多的礼俗,异化吃的本质。实际上,没有吃的健康,就没有吃的乐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里的“皮”就是:吃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健康。这一思想,必须在中餐中加以深化。
    美国人认为动物内脏无一例外地含高胆固醇,所以基本不食用。同中餐用料广泛特点相比,美国人食用的原料显得单调。造成二者如此差异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一、中餐在用料、选料方面没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走入了求新、求异、求广的低级路径,致使许多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动植物,都变成了佳肴珍馔。二、撇开美国人不吃内脏的这种做法是否科学不管,此种行为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有所不为”的自律精神。为了身体健康,必须牺牲舌头的感官享受。天下的事,本来就难有十全十美,绝大多数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应用到烹饪上也是如此。中国烹饪历来少有“禁区意识”,总是一副大刀阔斧向前冲的姿态。通过了解美国人的吃法,使中国烹饪逐渐确立“禁区意识”,懂得放弃什么,创新什么,这对中国烹饪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益处。
    美国主妇注意厨房通风,烹调喜清蒸;不用大火炝锅,避免油烟对环境的污染。在烹饪中确立环保意识是烹饪文明的一种进步表现,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已贯彻到具体的烹饪实践中。在这里,“吃”的内涵和外延已大大扩展,成为一种融合多种学科知识的行为。中国虽然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但却没能深入到烹饪学中,使之转化为一种有益的养分。在对待人与环境的关系上,中国烹饪表现了一种短视行为,视自然环境为无尽宝藏,肆意开采,从油烟污染、滥捕杀受法律保护的动物,到使用农药超标的原料入馔等等,都表现出一种人与环境对立紧张的关系,而非一种和谐共进的关系。
    美国人喜一日多餐,中国人习惯每日二、三餐。人类饮食的科学实践证明,“一日多餐,餐餐不饱”是符合人体健康的正确饮食方法;而每日三餐的饮食习惯,虽有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忠告,但由于加大了胃的负担,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对比中美的进餐节奏,不难发现,美国的饮食是一种灵活变化的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少了僵死的条条框框限制,完全从人的身体需要出发,服务对象很明确。而中餐则有教条主义倾向,不管人体的具体变化规律如何。不同人群所从事的不同职业对饮食的要求如何不同,大多数餐馆都按一日三餐的固定时间营业。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的饮食习惯和标准,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中餐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日三餐的单一标准,用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去推动中国烹饪的改革创新。
    美国人过节或请客饮食大多比较简单,这与某些中国人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大吃大喝是一种浪费,而浪费本身就是一种无知和落后的表现,不管美国人吃的饭菜内容和质量如何,但从节约实用不搞排场来看,就表现了一种现代文明的饮食品质。烹饪的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仅指烹饪技术的高超,同时也包括饮食方式的文明和科学。“吃”应该是一种很单纯的个人活动,假如非要通过吃来完成什么人事或达到什么目的,违背了饮食的初衷。当然,过节和朋友聚会,在一起吃饭,不搞奢侈浪费,而以实用为主,这更体现了一种真诚的气氛,远胜于大吃大喝。无论从国力,还是从各种资源的储备来看,美国人比我们更有资格去浪费,可人家富有却很节俭。这种饮食美德,我们必须学习。
    向美国人学习烹饪,并非说明我们烹饪落后。而是体现了中国烹饪善于学习、博大宽广的优秀品质,这也正是中国烹饪生生不息的重要传统。在这个知识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中,中国烹饪必须认清自己的位置,用一种学习的态度吸纳八面来风,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