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可乐事件不会不了了之 两大可乐转守为攻

2006/8/22 14:51:24 来源:中财网

    印度"可乐事件"的导火线是如何点燃的?事件将如何收场?人民日报记者近日前往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就此进行了采访。

    两大可乐转守为攻

    8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可乐事件"所为何来》的报道。

    报道说:8月2日,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发表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称印度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存在严重的杀虫剂残存现象,对消费者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报道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毒可乐"的消息不胫而走,印度全国掀起罢饮可乐的热潮,更有"愤怒者"砸倒巨幅可乐广告牌子,掀翻商店的可乐柜台,将可乐瓶子狠狠踩在脚下。昔日红火的可乐市场一下子蔫了许多。印度最高法院8月4日下令要求两家可乐公司在4周之内交出配方,否则,法院有权禁止其产品在印度销售。

    起初,尽管销量明显受到影响,两家可乐公司都保持沉默。有分析认为,这是两大可乐巨头惯用的"伎俩",因为它们认为公众和媒体是"健忘"的,过不了多久这件事就会烟消云散。它们的沉默进一步激怒了印度民众,反对它们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于是,这两家可乐公司开始为自己辩白。7日,它们在印度媒体上刊登大幅广告,声称其软饮料产品是安全的。在广告中,这两家可乐公司并没有对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的调查数据提出疑义,而是说,相对于印度市场上销售的其他食品,如牛奶、茶叶、蛋类、苹果等,可乐中的杀虫剂水平可以忽略不计。广告似乎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为什么只把我们当成坏孩子,这样公平吗?

    公众健康不能忽视

    报道说: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主任苏尼塔·纳雷恩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家可乐公司的"说法"纯粹是转移视线,推卸责任。她说:"印度许多食品的污染程度也许比可乐更为严重,但这不等于说可乐污染就是可以接受的。"据苏尼塔介绍,印度的软饮料市场几乎全部被这两家可乐公司垄断,要想知道该市场商品的卫生情况,就必须把重点放在这两家公司身上。"我们不是要和这两家公司过不去,而是和危害公众健康的产品过不去"。

    3年前,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就和这两家跨国公司叫了一次板,尽管一开始并非针对它们。"2003年2月,我们检测了印度的桶装水,发现水中含有大量杀虫剂,同时查明杀虫剂来源于地下水。由于软饮料公司使用同样的地下水生产产品,所以我们便开始检测软饮料,结果发现这两家可乐公司产品中的杀虫剂残存远远超过美国环保标准。当年8月公布这一结果之后,引发纷争。"苏尼塔说,这两家可乐公司拒不承认它们的产品"有毒",还"反咬一口",说调查结果"毫无根据"。

    为此,印度联邦议会成立联合议会委员会,专门调查这一研究结果。2004年3月,该委员会提交报告,认为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并要求政府制定严格的标准来规范软饮料杀虫剂残存。据称,印度政府标准局也专门组建了饮料与碳酸饮料委员会,在今年3月制定出一套标准。但该标准并没有付诸实施,因为政府顶不住相关企业的压力。

    政府企业都有责任

    "我们原以为这两家可乐公司会因为我们3年前的监测结果而切实改进他们的产品,但根据这次监测结果,它们在这方面什么也没有做,只知道赚钱。"苏尼塔说,公众的健康最为重要,获取商业利益不能以牺牲公众健康为代价。"这次公布监测结果,引发争议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我们就是要让这些企业和政府各自负起责任,做好自己的事,即企业使产品污染降到最低,政府切实推行标准的实施"。

    报道说:现在距离两家可乐公司作出答复的时限越来越近,这场公众健康和商业利益的对决最终胜负如何,人们正在拭目以待。苏尼塔认为,两家可乐公司最终只能按照法院的要求去做,如果拒不交出配方,法院将会以藐视法庭罪对其采取行动。但她同时表示,如果这次事件最后不了了之,她将带领同仁与有关各方持续斗争下去,直到目的达到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