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变下海捕鱼为上岸养鱼——渔民转变思路“钱”景宽

2006/9/2 10:30:36 来源:网友
    “10年前村里几乎家家都有渔船,可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现在村民们不再出海打鱼而是养起了扇贝,去年全村养殖扇贝创经济效益3800多万元,村民收入比以前可高多了。”谈到海上养殖的好处,大蒲河镇薛营村支书陆洪新说。像薛营村村民一样,面对日益匮乏的海洋资源,我县许多渔民纷纷“洗脚上岸”,变撒网捕鱼为放水养鱼,变着法儿做好“耕海”文章。 
    近年来,我县凭借临海优势,积极利用浅海资源,将渔业生产重点由海洋捕捞转向海水养殖,相继降低了海域使用费标准,取消了水产品特产税,鼓励从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同时依据自愿原则严格落实渔船报废制度,免费对转产渔民进行海上养殖知识培训。自2004年以来,已累计报废渔船70多艘,并依照相关规定给予了渔民一定数额的补贴。 
    好政策使得众多渔民纷纷“转行”。如今,虽然捕捞船数量由几年前的1000多艘锐减到495艘,渔业产值却成倍的往上翻,2005年达9.9亿元。在团林、大蒲河、茹荷等渔村,最吸引人的早已不是渔船,而是连片的鱼虾池、海参场和一望无际的扇贝养殖区。从出海到上岸转业后,一些渔民转为独资或合股发展水产养殖,一年一户至少收入两三万元。养鱼大户刘笑亭以前是个地地道道的渔民,几年前他放弃了捕捞开始在浅海养殖扇贝,并在海边建起了一座工厂化养殖厂,从事河豚等鱼类的养殖,今年他的扇贝养殖量已达到4万笼,同时还引进了市场效益看好的漠斑牙鲆鱼进行试养。“养殖可比捕鱼的效益强太多了,一年的收入是捕鱼的好几倍呢!”刘笑亭笑呵呵地说。在我县,像他这样的养鱼大户还有很多。 
    到目前,全县的浅海养殖面积已达25.2万亩,51座工厂化养殖场水体达15万立方米,47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15万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