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专业视角 > 正文

民俗专家:月饼越做越大节味越过越淡

2006/10/5 10:29:03 来源:大河报

  与去年八月十五相比,今年的中秋节有很大的“不同”——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观察”中秋节前的气氛,人们会发现:其商业氛围浓于文化。正如中央民族大学祁庆富教授所说:月饼越做越大,中秋节所追求的文化意义却越来越少。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指出,中秋节是属于我国全民性的节日。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动。到了唐代,中秋已成为官方和民间都相当重视的节日。北宋时,农历八月十五被定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民间还推出了“烧斗香”、“走月亮”、“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卖兔儿爷”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

  乌丙安教授强调,不仅汉族过中秋节,不少少数民族也有这个佳节。汉族把中秋当作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祭神祭祖兼有祝福全家团圆幸福的内容;每到中秋之夜,苗家山寨的男男女女载歌载舞“跳月”,青年男女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壮族少女在中秋这天要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跳农家乐舞。

  乌丙安教授指出,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所以深受海内外炎黄子孙重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日益丰富,使得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端午成了“粽子节”,中秋成了“月饼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尖锐批评,我们的节日被商家包办了,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冯骥才认为,过去中秋节吃的月饼包装很简单很朴素,但负载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很珍贵,现在的月饼虽然被包装得精美、豪华,却渐渐变成了纯礼品,这些礼品又被负载了另外的内容,比如利益、交换等。这些东西融入月饼中,就把节日那种朴素的美好东西冲淡了。

  祁庆富教授认为,今天我们经常提起的传统节日危机,事实上是我们自身文化传统断裂所致。现在,月饼越做越大,中秋节所追求的文化意义却少了。

  针对中秋节民俗文化已经遗失或被淡忘的现实,乌丙安教授认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有责任发掘、整理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在保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适当创新,让群众会过中秋,过好中秋。记者魏运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