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中国乳制品:重整山河还须民族品牌(一)

2006/10/21 10:27:58 来源:糖酒快讯

    2004年的阜阳毒奶粉事件,足足让整个行业持续10年来两位数的辉煌增长率打了个趔趄。直至2005年,中国乳制品行业也还没有从那个趔趄后站稳,奶粉制造业巨头——雀巢的“金牌成长3+”儿童奶粉碘超标、上海维他奶的大豆水分超标、光明“回产奶”、三鹿“酸牛奶”超前标注生产日期等等危机相继爆发,让整个行业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机。

    危机来临的时候,大多数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开诚布公地召开大规模新闻发布会,并紧急召回质量有问题的产品,以坦诚的态度面对消费者;但也有少数企业则显得无所适从,仓促应对;甚至还有些怀着掖藏的心态,试图侥幸过关。其实,经过几次危机,消费者的反应已经表明——在他们心中,建立诚信感比金钱更为重要。面对企业形形色色的危机管理举措,消费者会主动抛弃那些欲盖弥彰、淡漠他们利益的企业,而会给予那些诚恳、坦诚的企业更多的青睐。

    中国乳制品行业:黎明前的黑暗混沌
  
    无疑,未来乳制品业的市场的增长仍然要靠消费者需求来拉动,危机虽然暂时给乳制品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未来乳制品行业的市场依然魅力无穷。人口高达13亿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2005年中国奶类总消费量1611.9万吨,而中国目前人均消费量仅为7.2kg;即使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年人均消费量为也仅为47kg,这与世界人均消费95kg的平均水平相比,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也体现出旺盛的市场潜在需求。专家预测,2006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乳制品产量将年均增长7.95%,到2010年达到4200万吨。专家认为,中国乳制品行业在经历2006年黎明前黑暗洗牌之后,将会呈现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据了解,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基地型乳业公司借助成本优势,在发展最快的常温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以雅士利、完达山、古城、南山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也发挥自身优势,在奶粉领域占据了各自的市场空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趋多样化,伊利、蒙牛为代表的大企业也随之由明细分工转为多元化经营,与此同时,多美滋、美赞臣、雀巢等国外巨头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本土的乳制品企业共分一杯羹,良好的市场前景也引得一些地方性杂牌企业也趁机凑了一把热闹,整个中国乳制品市场呈现一片热闹景象。
  
    而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李茂胜这样评价这一现状:“生产企业有四五百家,但是真正大型企业,奶粉类和液体奶类基本上就是十几家大型企业,前十名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在80%到90%。”
  
    群雄逐鹿,谁将是重整山河的霸主?

民族与国外,市场鹿死谁手?
  
    曾几何时,“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崇洋情结多多少少影响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然而,05年雀巢面对其产品质量问题的质疑时答非所问、甚至试图逃避采访的行为,以及今年国家质检总局查出的10万公斤美国奶粉亚硝酸盐超标事件,已经让外国名牌的质量和品牌形象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
  
    尽管中国乳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着国际乳业巨头的目光,但在近10年的时间里,外资企业被中国本土企业逼到了要么停止经营撤离中国、要么暂时偃旗息鼓的尴尬境地。鉴于此,外企只得采用一些韬光养晦的政策进驻中国市场:英国Rich Keen收购完达山50%股权,丹麦阿拉•福兹联手蒙牛组建婴幼儿奶粉企业,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收购三鹿43%的股份,荷兰依美口乳品公司注资古城,达能将乳业的管理权与品牌的使用权交给光明,帕玛拉特把旗下工厂交给国内企业管理,卡夫将股权卖给了三元……真正像雀巢这样名副其实的外资企业,也只能在奶粉市场上争得仅有的残余空间。而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新近联合发布的权威数据则显示:奶粉全国市场前20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以伊利、雅士利等为代表的本土品牌整体占有率超过60%,占据大半江山。事实说明,民族品牌企业具有巨大的本土化优势和无限的市场竞争潜力,市场上看似依旧活跃的洋品牌,也在和民族品牌企业交手时,逐渐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