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打造优势农产品“黄金产业带” 农业部大力推进“五化”

2006/11/1 10:34:51 来源:网友

    据悉,农业部从2002年开始组织编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部署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截至目前,农业部已在全国确立了13个品种41个优势产区,为优化全国农业区域布局勾画了基本蓝图。

    农业部总经济师、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坚近日表示,通过几年的实践,各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优势农产品在空间上日益集聚、优质化率明显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竞争力不断增强,深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了农业生产布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又快又好发展。2004年、2005年我国粮食连续两年增产超过1000亿斤,其中四大粮食作物9大产业带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5%;畜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33.7%和10.2%;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值由2001年的5.1∶2.8∶1优化为4.9∶3.3∶1。同时,产业带的发展促进了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带动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引导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主导产业逐步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杨坚透露,“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将每年选择8个左右的产业带进行重点推进,通过五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41个产业带的促进任务。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向纵深发展,将重点在“五化”上下功夫:

    一是大力推进优质化。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和集约化供种水平;充分利用现有优粮工程、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水产良种工程、良种补贴等投资渠道,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更新推广步伐,粮食作物主要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经济作物主要提升科技含量,畜产品以发展草食、节粮型优良品种为主,水产品着力提高名特优新品种比重,培育适宜大规模养殖、加工、出口的重点品种。

    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按照农业标准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的原则,继续制修订一批优势农产品标准,加快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努力把这些基地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能力建设,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化。立足产业整体开发,加大对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突出龙头企业与优势产业带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带内集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逐步壮大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加速“龙型经济”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带内农民发展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合作。

    四是大力推进品牌化。加快产业带内名牌农产品的培育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和挖掘,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以优势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促进优势农产品标签化流通,积极培育一批品牌农产品,逐步实现产业带培育品牌、品牌促进产业带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是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发挥政府扶持、市场调节双重作用,在产业带内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服务组织,建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努力构建以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为枢纽、县以下区域性或乡镇推广中心站为技术集散地的推广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技术协会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农机服务机制;健全优势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延伸服务网络,做好相关信息发布工作,为农民、龙头企业和各类服务组织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组建服务型的中介组织,帮助企业搭建国内外市场营销平台,搞活优势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