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给农业生产上把“保险锁”

2007/2/8 13:55:23 来源:嘉兴日报
    特邀嘉宾:

    市人大代表、黄姑镇渡船桥村党总支书记:张国林

    市政协委员、新仓镇农技站站长:马伟冬

    主持人:本报记者 沈 臻

    开场白:俗话说,农民靠天吃饭,这说明农业是一个风险产业。虽然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推出了农业保险,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和保险公司双方参与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难以大范围推广。从2006年开始,我市作为浙江省首批试点县市之一,开始全面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在这次召开的“两会”上,政策性农业保险也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记者:一年来,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与日俱增,那么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出对农民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马伟冬: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每当出现自然灾害和重大植物疫情时,设施农业和种养大户均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可见,现代农业的高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高风险,越是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农业,越是需要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

    张国林:政策性农业保险借助商业保险的力量,降低和分散了农业风险,同时变部分灾后救助为事前参保资助,转部分补贴为保险投入,有效提高了抗灾资源配置效率。不仅如此,更为直接的是给农业生产者加上了一把“保险锁”,大大缓解了农业大户受灾后的燃眉之急。

    记者: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一年来,开局良好,在全省保持领先。两位作为代表、委员,觉得今后我市该如何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

    张国林:当然,每项新工作的推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还有些农户对农业保险政策并不理解,特别是对怎样参保、计算和理赔一头雾水。作为村干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还需要从广度、深度上加强宣传,把政策性农业保险操作流程、财政补贴和赔付责任五倍封顶方案等内容宣传到户,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机制,发挥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采用合作社集体投保、农技站集中投保等多种形式,引导种养大户参保。

    马伟冬:我认为,针对农民灾后理赔工作中出现的矛盾,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我记得2006年“桑美”风暴过后,不少受灾农户认为这是“台风”造成的,理应得到赔偿。但保险公司调查后,核定为“热带风暴”。按照约定,“热带风暴”造成的损失并没有列入条款,不作赔偿。对此,双方各持己见。后来,保险公司多次与农户沟通,说明原因,同时考虑到农户的实际情况,最终以补偿方式解决了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灾后再生产的困难。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理赔中沟通的重要性。

    记者: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继续推广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马伟冬:种植水稻20亩以上、钢架大棚5亩以上等这些条件的设置说明了加入这项保险有一定的准入标准。应该说,如何设置合理的准入门槛十分重要,条款设定要与农户的实际情况相衔接。门槛过低,对政府财政支出和保险公司都会带来沉重压力;反之,就不能切实保障广大农户的利益。

    张国林:我们村一些奶牛养殖大户、食用菌种植大户都希望加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但是这次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只推出了4种保险项目,我觉得应该按照本市实际需要逐步增加新的险种。比如说,水产行业规模大、风险高,如果能加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就能为水产大户解决后顾之忧,也将对行业本身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