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酒风”因何异化?

2007/2/15 14:23:14 来源:广州日报

    河南南阳市某白酒经销公司的招聘条件之一是能喝半斤以上白酒,这道与众不同的“门槛”把前去应聘的一女大学生挡在门外。

    酒量成了求职的必考科目,其中蕴含的歧视色彩自不必多言。倒是其折射出的喝酒之于职场的重要性,值得关注。几天前的《生命时报》还在报道,目前酒成了一种交际工具,喝酒则变成忠诚度和友情深浅的一种考验。在这种异化了的酒风下,要求一个女生喝半斤以上白酒,仿佛并不为怪。

    喝酒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所谓“莫酩酊,微醺境界总相宜”,小酒怡情被称为酒文化。而今酒风异化,从怡情养性变成交际工具,从自身喜好变成职业条件。在我看来,这是“熟人社会”的阴影使然。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私人关系构成一张张关系网。只有在社会变迁为“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这是法治社会生成的基础。

    但众所周知,法治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长期的“熟人社会”难免会在公众的思想深处残留“熟人”的阴影。也正因此,其必然要携带旧有的“交际工具”,异化了的“酒风”即是其中之一。

    当原本生活化的喝酒跳出了生理需要,而变成商业诚意度、友情深浅的考验,里面已经掺杂了太多功利的因素。一方面说明人与人的交往还未完全通过制度和规则;另一方面,一些“潜规则”绕过了制度和规则,加重了人们对“关系”的信任甚至依赖。归根结底,是“熟人社会”依然在畸变中延续。

    所以,降低酒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关键在于扭转社会“酒风”。而转变“酒风”,就要依赖法治发展和完善,将人与人的交往建立在制度和规则上,剔除“关系”的功利性。唯其如此,依赖于喝酒的种种怪事才会消退.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