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董瑞官:种菜就是做产

2007/3/1 17:02:03 来源:江苏新闻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有一块重要的内容涉及很多层面,那就是我们的菜篮子。

  菜篮子既直接关联着农民的持续增收,又和城乡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何让农民从“菜篮子”中增收更多,如何让市民“菜篮子”拎得放心、拎得轻松,这同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题中之义。

  多年来,苏州在建设现代农业上进行了很多有效的尝试和探索,在打造现代菜篮子中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创新。今天起推出的“现代菜篮子新看点”系列报道,就是想从现代菜老板、现代农业工人和现代营销理念等三个视角,和读者一起看看苏州现代菜篮子的新变化。

  站在“苏育绿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超市敞亮的店堂里,苏越农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瑞官踌躇满志,他最大的心愿是依托绿色食品行业协会,联合生产基地、企业和经营者把“苏育绿品”打造成一个人人皆知的绿色食品“代名词”,让绿色食品实现市场与基地的有效对接,一方面引导菜农有序生产,另一方面引导市民健康消费。

  这位现代菜老板的愿望与管理部门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花白的头发、朴素的着装,50多岁的董瑞官是苏州较早提出生态农业,较早从事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生产的种菜人。他是怎样从一把锄头做到拥有400亩自有基地、17个直销点的“现代菜老板”?他是如何从种菜、运输、销售做出产业化“一条龙”的?他又将怎样实现他的心愿?

  当知青,一干就是10年;做了十几年国企经营管理工作,下海重操旧业,却已不再是昔日“刘郎”——

  两次养猪,不同的现代故事

  30多年前,董瑞官就是个养猪的好手,当时,他还是一名从城市到农村的插队青年。没有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圈几头肉用猪慢慢养着,董瑞官当时的养猪模式与农村每家每户养过年猪的传统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就是这10年的养猪经历,让董瑞官的一生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在农村呆了足足十年的董瑞官回到了城市,通过成人高考,很快被当时一所高校的现代企业管理专科班录取,毕业后,被安排进当时的国有企业做管理工作。学以致用,董瑞官在企业一干就是十几年!1998 年,董瑞官辞掉国有企业安稳的工作,打定主意要下海去。

  下海做什么?董瑞官没有作太多的考虑就把目标锁定在农业上。“人总归要吃饭吃菜的!”董瑞官认为投资农业生产,风险最小,重新回到田里种地、养猪也一直是他的一个梦想。于是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董瑞官再次扛起了锄头,但是他说:“再次回到田埂上,我要的不再是种好一亩三分地、养好几只过年猪的传统小农经济!”

  下海后,董瑞官在吴中区越溪一带租下了350亩土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很多人还在疑惑“种菜养猪能有多大出息”的时候,董瑞官已经在他的350亩“试验田”里忙开了。他认为,用化肥种出来的菜尽管产量高、效益好,但“嘴刁”的苏州城里人终究要吃厌,于是他提出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用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来种菜,这样既环保又能少用化肥种出好菜。同时,他意识到,传统的种菜模式毕竟做不大,一只菜篮子、几垄自留地只能是小农经济,提出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改变农产品以往没有包装、提篮小卖的状况,把初级农产品包装成与工业品一样,能登堂入室,并为农产品注册统一的商标。

  

  做详细规划,定生产流程,实行绩效挂钩,实现投资和经营的分离,一个面积350亩,种植、萝卜青菜的小基地展现现代“蓝图”——

  现代企业理念“嫁接”农业基地

  

  刚开始,董瑞官的农业基地产值并不高,但是,凭着十几年的企业管理经验,董瑞官认为,企业虽小同样要有有效、科学的管理模式,他在一天天的实践中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嫁接”到了农业生产基地上。

  ——为所有农产品注册统一商标。董瑞官为基地上所有的农产品注册了“知青园”牌商标,统一对外销售。他说,青菜、萝卜要上市销售,同样要讲究形象和品牌。

  ——在农业生产中提出绩效挂钩、计件考核和流水线生产的概念。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基地工人拔多少菜、浇多少水就拿多少奖金,种菜、起菜、分拣、包装、运输等生产程序形成一条龙,上道工序对下道工序负责,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监督。形成了这样紧密的生产关系,基地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一天天见好。

  ——为农业生产基地作详细规划。2000年,董瑞官请南京农业大学的一位副校长以及其他环保专家对他的350亩生产基地作了一次全面的近、远期规划,哪一年基地生产要达到怎样的规模,哪一年加工能力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哪一年销售额要达到多少,这些问题一一写进了他的“蓝图”。亲手为董瑞官作详规的这位副校长感叹说:“为农业生产基地作规划,我还是第一次!”

  2001年,董瑞官按照规划书,把他的350亩基地划分成畜禽、水产、蔬菜、果品和深加工5个功能区,让基地实现内部循环,真正形成生态农业。后来,虽然董瑞官把基地从原来的吴中区越溪一带搬到了现在的临湖镇边,但是直到今天,他仍然在按照规划一步步实现他的“蓝图”。他的思路是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二产上规模,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

  ——实现投资和经营的分离。董瑞官的基地是他和几个朋友共同投资的,为了在农业生产中实现投资和经营的分离,基地生产全过程由总经理负责,投资则由董事会来决定。最近,董瑞官还聘请国家一级评估机构对公司的资产进行了全面评估。一个种植萝卜、青菜的小企业在内部结构和管理上能如此规范和先进,这在苏州的农业企业中很少见。

  ——人性化的现代企业人员管理制度。董瑞官认为,农业生产虽然没有高科技行业那样复杂,但是同样要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目前,从种养、管理到加工生产和营销全过程,董瑞官的基地上共有近100个工作人员。为了提高员工的凝聚力,董瑞官对工作人员采取了“宽严结合”的管理办法:为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在工作中绝对严格要求按标准化规范操作,但在生活中他尽量给员工多一些关心。

  12字的企业文化凸显两大理念:一是安全和健康,二是利民、亲民;同时,也更体现出了一个现代菜老板精明的市场意识——

  种好一棵菜,肩挑着市民和农民

  虽然是种菜、养鸡的农业企业,但是董瑞官认为,只要是企业就要讲究对外形象,更何况农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每天都要与老百姓见面。于是,董瑞官给自己的生产基地定出了12字的企业文化:安全、营养、健康;利民、为民、亲民。

  董瑞官说,农业生产一头挑着市民,一头挑着农民,市民要的是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农民要的是不错的市场价格,优质优价才能兼顾市民和农民的利益。

  董瑞官实行优质优价的基础就是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了达到无公害的要求,他的基地从空气、灌溉水、土壤等生产条件到下种、用肥、用药等生产过程全程实行监控。

  在他的直销店里,一把看似普通的青菜标价要2元左右,单价比农贸市场的青菜高不少,但是店里的菜每天都不够卖。工作人员说,店里的老顾客都知道,这里的青菜是种在防虫网里的,农药打得少,而且用的是有机肥,吃起来就是不一样,所以尽管贵一点,买的人还是很多。

  除了自有基地,公司还有400多亩的订单基地。这些订单基地也都有统一的操作技术规程,为了鼓励农民种出好菜,公司还给订单基地贴补一部分有机肥。收购各类蔬菜时,董瑞官出的价格至少要比外面高出10%左右,并制定最低保护价,无论市场变化多大,订单基地上的菜农都不会吃亏。按照“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基地还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种菜,并保证每位订单基地农民一年的收入至少有15000元。现在,有全程质量监控的优质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正在被越来越多市民接受和理解,并在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发挥明显作用,这也正是董瑞官这位现代菜老板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 记者 王芬兰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